1 各种书籍解读方法
现在网上帮助人们进行快速阅读的方式有很多。
总的说来有两个方向,一个是对原文的简写,对提纲的梳理,形成“干货”;另外一个是一个人读完书之后对原书进行介绍或解读。从表现形式上来看,有一种是用文字的形式进行描述,更像传统阅读。有一种是使用思维导图的形式把文字进行图像化。还有一种是使用语音的形式把内容读出来。
这三种表现形式和两个方向交叉,形成了五花八门的不说解读平台。
今天我尝试了两本书。一本是通过文字的形式提炼干货,原书翻译后二十七万八千字,压缩后的文字七千字。另一本是用语音的形式,在基本忠实原文的基础上进行了适当的解读,语音解读十八分钟。
2 阅读感受
第一本书《机械宇宙》我从来也没有看过,也不是通过书单推荐知道的,只是某个平台赠送的解读版。在我开始看这本书的时候,这个平台上使用的封面并不是原书的封面,名字也不完整,只有一个简单的机械宇宙四个字。这使我对书的内容产生了错误的期待,所以在看里面的文字的时候就有一点点的疑惑,以为是这种提炼压缩的方式不合适,产生了严重的失真。但是当看到整个解读到最后介绍的本书基本信息,看到了这个完整的书名,才明白这本书讲的是这个领域中的一个具体角度。这样一来,整本书的内容就变得合理了。这种情况说明,这种压缩提炼的方式是有一定的风险的,如果提炼者不谨慎,会导致读者不能真正体会原始作者的用意。当然,这种情况也会发生在读者亲自阅读的过程中,最明显的就是同样一本书不同的人读完了以后的感触明显是不一样的。
第二本《极简人类史》是由一个人对这篇文章进行语音讲解。相对于文字描述,语音讲解就像是有人给你讲故事,明显更加有亲和力,从理解的角度上讲,也更适合我们去理解。另外,书的提炼者也相对更靠谱一些。他把一些关键的点用提纲的方式讲了出来,能够让读者更容易形成知识结构,而不像上一本书那样只是平铺直叙书里面的内容。当然,这种提炼可能会夹杂讲解者的个人见解,误导二次阅读人群。
以这两本书就判断哪种风格更好是不恰当的。但是既然读了就该有个意见,整体上说,我认为语音形式的解读效果更好一些,更准确地说,讲故事的方式解读一本书更有趣,不管是语音还是文字。那种通过缩写的方式提炼干货需要提炼者具备更高一些的素质和能力。
3 两本书的内容
第一本书叫《机械宇宙:艾萨克•牛顿、皇家学会与现代世界的诞生》(The Clockwork Universe: Isaac Newton, The Royal Society and The Birth of The Modern World)。作者是毕业于麻省理工的科学作家爱德华·多尼克,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于2016年版。这本书主要是通过描述17世纪前后的那一批伟大的科学家来向人们展示那个现代科技突破的时刻。可能是我们所处的环境不同,也可能是从小对这些科学家的故事有所了解,亦或是压缩者取舍不当,反正看完七千字的解读版没有什么感觉。
相反,听《极简人类史》这本书的感受非常的深。本书作者是打动了比尔盖茨的美国历史学家大卫·克里斯蒂安,英文名《This Fleeting World:A Short History of Humanity》由中信出版集团于2016年出版。作者把人类的发展历程划分成采摘狩猎、农业耕种和工业时代三阶段,介绍了每个阶段的主要特点,很好地体现了作者所推崇的大历史的讲史模式。其中让我感触尤其大的是三个阶段的时间跨度。第一个阶段25万年左右,第二个阶段1万多年上下,到第三个阶段才两三百年就有点搂不住了,这充分证明了人类社会的飞速发展过程,和最近计算机智能突破性爆发的现状很吻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