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王崧舟《爱上语文》有感
春晖五班 封海姣
崧舟老师,一位语文教育界的泰斗,我心中的偶像。七天前在春晖学院,我有幸见到“真神”。他执教的《爱莲说》一课,可谓是将语文的文化美诠释得淋漓尽致。从菊的隐逸文化,到牡丹的富贵文化,再到莲的君子文化,中国文脉在他的诗意课堂里无限延伸。他那妙趣横生的教学语言,扎实丰富的文学素养,不仅让学生遨游在中国古诗词中,更让在场的所有人感受到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翘首企盼中,终于等到了他在《百家讲坛》的讲座:《爱上语文》之语文中的文化美,享受了一份精神大餐。
首先他讲到了语文点重要性:汉语是我们的母语,凝聚着中华五千年的文化、精神与风骨。她是所有学科的基础,是我们重要的交际工具,是民族文化点载体,更是我们的精神家园。
接着他重点讲了语文课中的中国古典诗词。他说中国古典诗词是语文皇冠上一颗最璀璨的明珠,并援引了两个教学案例,解答了怎么教的问题:《泊船瓜洲》和《江雪》。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风雪那么大,柳宗元真的是在“钓”鱼吗?当时的柳宗元,被贬永州,被政敌污蔑诽谤,还经历了几次火灾。他是在寒江上钓鱼吗?不,他是“千万孤独”,他是在锻炼自己的意志,他是在“钓”春天。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为什么是“明月”何时照我还而不是“白日”?因为这里藏着“明月文化”,“明月”其实是一种文化符号,是思乡的代名词。明月本是无情之物,但是中国一代又一代才华横溢的诗人已经把明月与思乡、与怀人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隔千里兮共明月”,“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是对家的思念;“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是对团聚的期盼;“料得年年肠断岀,明月夜,短松冈”是对亡妻的悼念。这样的语文课才具有文化美,让会诗情画意。
吕叔湘先生说:“十年的时间,2700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作为一个语文老师,扪心自问,我们对语文中的文化现象,是否缺乏必要的敏感和应有的敬畏?我们是否让学生学到了文化和风骨?我们是否真正做到了传承文脉和国粹?
王教授的讲座既有让人亲近的温度,又有超越学科的高度,还有扎根文化的厚度。 当然,我觉得在小学课堂里,不一定要像崧舟老师一样,挖掘得如此之深。但是作为一个老师,应该要具备这样的文化素养,应做到胸有成竹,而不能盲人摸象。这样才会让语文充满魅力,让孩子爱上语文,让语文真正肩负起丰盈精神、启迪智慧、净化心灵、成全生命的重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