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时几个月(拖拖拉拉的)选早教之路,终于告一段落。
作为一个重度选择困难症患者(主要是因为没钱),做出选择有多么纠结,真心是有目共睹众所周知的。
我想有好多宝妈也都纠结过关于早教的问题,(想想自己辛苦母乳喂养省下的奶粉钱一股脑就刷出去了呢)所以也罗里吧嗦地记述一下自己选早教的一些思考和经历。
到底是否需要早教?
听闻好多妈妈曾经犹豫过到底要不要报早教,我的答案是:
早教一定要,但早教≠早教班!
决定要不要做一件事情首先得明确它的意义。
1. 早教能提高智商?
很多早教机构在向大家宣传的时候都会提到一个概念就是,神经元突触。
你可能会无数次碰到销售拿出一张0-2岁小孩神经元突触密度逐渐增加的图片,告诉你在这个阶段外部刺激对大脑发育的重要性。
我们都不是脑科学专家,也懒得去用多么专业的科学原理来证实这种说法是否正确。但在研究过很多专家的帖子之后,我意识到的是,这些理论被过度理解,或者被断章取义了。
脑科学研究者发现,这仅仅是大脑结构的发展,并非功能的发展。这两者之间有天壤之别。
神经元突触的密度高和功能高没有直接的相关。
——摘自华大基因
2. 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
这可能是最能让家长们自觉自愿掏腰包的理由了吧。
这一点早爸曾经在第一篇念经贴中就提到过,起跑线的概念完全是无稽之谈。回顾请戳👉【早爸念经】一整年始料未及的惊喜(1)
人生历程根本不是百米冲刺,而是一场n倍的马拉松,抢跑根本就没有任何意义。马拉松和短距离的200m, 400m比赛相比,连起跑点的分道差都没有,大家就很容易理解这些差异在漫长的成长过程中有多么的渺小了。
既然如此,那早教没有意义了?
当然不是!
早期教育并不会让孩子的智力有多大提升,却能在“敏感期”更大程度开发潜能,促进认知,提升社交,创新,接受和处理信息等方面的能力。
早期教育并不会让孩子赢在起跑线,培养的却是长久的驱动力。
根据美国的幼儿教育学文章,美国的早教专注于0-8岁的孩子,早教目标是帮助孩子实现五个自我:身体自我,认知自我,情绪自我,社交自我及创意自我。
早教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但并不是说一定需要报早教班。
如果家里有足够的资源,包括家长的时间精力,经济,场地所有的条件能够满足对小孩早期教育的需求,并不一定非要依靠早教机构来完成。我也见过一位全职妈妈,通过自己学习幼儿教育理论,把家里变成了一个极具创意和温情的独一无二的定制版游乐场,我相信这个效果远胜任何一家早教中心。
但基于自家情况(当然还是因为穷和懒),我很自知做不到那样。同时,我很坚定地要给早哥报早教中心,也出于另外一些思考:
世界很大,需要出去看看。
家里,小区的范围毕竟有限,接触的人和事物都很有限。要让孩子见识更多,早教中心不失为扩大社交圈,增加互动的好地方。
不试一试,你永远不知道还能做到这样。
我很希望早哥将来能有一技之长,但并不想盲目为他选择流行的热门的或者我们大人认为好的。无论天赋还是兴趣,都是需要在尝试不同领域的之后才能被发现的。发掘潜力和兴趣点,成为我对他的早教的另一个期许。
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
可能很多父母都有一种倾向,不自觉认为自己的孩子骨骼清奇聪明伶俐天赋异禀无数过人之处。只有在与一群小孩的互动和观察过程中,也许才会发现自家孩子的某些不足,比如行为习惯性格社交,才能及时引导加以调整。
到底选哪家?
于是乎,这个纠结的问题出现了。
市面上琳琅满目众多的早教中心,到底选哪家?
首先,根据一些基本因素就能排除掉很多。
比如品牌,毕竟现在这个行业并没有太多门槛,也缺乏监管。有些甚至只是自家小孩去上了早教发现了商机,就回去开了一个早教中心,课程缺乏系统设计,完全是依样画葫芦。这种情况下,连锁品牌的专业性系统性还是能更有保障。
比如离家远近,带娃早教很大程度上考验的是家长的毅力。如果离家远,家长很有可能因为嫌麻烦而不会坚持。所以交通方便离家比较近也是必须考虑的。
比如安全性。我家楼下这家就是因为这个原因被淘汰掉的。本来因为就在小区外面步行可达,平时老人也可以带去这一点非常方便。但去试听的时候发现场地设计不人性化,容易撞头,墙边和设备没有软性包裹这些细节,于是果断pass。
比如课程设计。一家专业的早教机构,往往有系统的课程设计来支撑他们的理念。可能每一家的理念会不一样,各取所需没有谁好谁坏之说。但有些完全没有系统性,就是从别家模仿,甚至是凌乱的拼凑在一起。不能从始至终贯彻一致的理念,会让小娃娃很分裂吧。
当然还有价格因素,超出家庭经济能力的自然先去掉。先确定预算,考虑性价比也是一方面,比如大部分的早教是以课时计费,也有少数是以年费制。
通过这样筛过之后剩下的少数几家,其实应该就选哪家都不会有太大问题了。
接下来,最重要的步骤就是,试课。
上体验课,绝对不是占便宜,而是切身体验。看老师的状态是激情满满还是敷衍了事走过场,看哪家的理念和侧重点更契合你的诉求和育儿观念。
在此我并不会点名评判任何一家早教中心,也不会说我最后给早哥报的哪家。因为这只是按照我们的观点做出的选择,并不能说是最好的选择。当你明确了你最重要的诉求,也就能更快选出适合的。
比如我们最后剩下做对比的两家,没有是非之争,只是各取所需。
A家注重基础培养,性格,社交,自信,人格等。而B家注重培养规则,同时强调建立创新思维。
举个例,上课过程中,如果孩子不听指挥自己跑开了。A家的态度是尊重每个孩子的不同可能,并不会干涉他们。而B家的态度是强调规则感,老师会坚持引导邀请孩子回归到课程环节中来。另一方面,A家更多的是增加更多认知,让孩子知道这是什么样的那是什么样的。而B家更倾向于让孩子表达自己的想法,不会告诉正确答案,鼓励创新的思路。
这些区别本并不成为评判好坏的标准,但我必须实名diss某些销售的说法,譬如“我家孩子在某某家上早教,之后在幼儿园多么的不适应,养成了哪些不好的习惯”,“在这家上早教的孩子,变得有多么听话多么优秀”诸如此类。
先不论杜撰之嫌,即便如此,那能说明什么?早教中心并不能决定一个孩子的发展,我相信人家孩子的良好养成更多的是得益于家庭的影响。你家孩子多么不适应,多少坏习惯,难道不应该反省一下自己花过多少心思做过多少引导吗?
因此,我最想说的是:
早教班,那四十五分钟到一个小时,并不就是早教,并不能取代耳濡目染每时每刻对孩子产生着深刻影响的家庭教育。
无论只是想给孩子找个玩儿的地方,还是抱有期望想要孩子有多大的变化。摆平心态,选择一个适合的就好。
往期回顾:
早爸,是一个啰嗦的强调逻辑的理工男
早妈,是一个懒惰的重度强迫症文艺女
早哥,是一个逐渐膨胀吃比天大小吃货
如果我们有一点同频,有兴趣围观,可添加早妈个人微信号(acumenBe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