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蔬菜之王,各地的认同感不一。
近些年因营养成分被鼓吹的就已经有西兰花、芦笋,还有在广大山区被封为“山菜之王”的蕨菜,更不用说早些年全国各地都有的大白菜——“蔬菜之王”的标准还真的是难以界定呢~
其他不论,就大白菜在全国普及的程度给它一个“蔬菜之王”的称呼也不为过,可大白菜也是大明末才开始流行的,那在之前呢?
那可得是大名鼎鼎的“葵菜”!
能淡出中国视野的“蔬菜之首”葵菜,也是个神奇的主儿,在西周之时就有记载,《诗经·豳风·七月》中有“七月烹葵及菽”,之后好事之人将“葵”列为由“葵、藿、薤、葱、韭”组成的“五菜”之首。民间也是家家种植,直到明之后,它才淡出视野,具体是什么原因,有待研究。
北魏时期的贾思勰曾在《齐民要术》的“种葵”篇里对葵菜进行详细的栽培记述,尤其是对它料理的方法。葵菜本身的口感是胶质感比较重的,吃起来黏黏的,像勾了芡的莴苣叶或者是空心菜。贾思勰介绍了“葵、菘、芜菁、蜀芥咸菹法”,也就是现在的腌菜方法。
我们到现在都有腌冬寒菜的说法,葵菜也被称为“冬寒菜”。但“冬寒菜”其实是一类菜的统称,无论是菘菜(就是大白菜)、苋菜、雪里蕻、大白菜,还有今天说的葵菜,都是制作“冬寒菜”的材料。
这就让我又想到了一个梗,韩国也是在明朝时期才引进的大白菜,结果他们在媒体里自称泡菜有2000年的历史,贻笑大方,而我们中国的确是拥有千年以上腌菜的历史。
这里就不得不说一个知识点,古人所说的“葵”多指葵菜,而并非现在人所说的“葵花”。不信你们看看这些诗句: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这些说得的都是葵菜,不是葵花,想想葵花是做不了菜的。
而唐宋时期记述的“葵”有向日性,也多是蜀葵:“葵藿倾太阳,物性固莫夺”、“更无柳絮因风起,惟有葵花向日倾”,这些说的也不是向日葵!向日葵是明朝晚期才传入中国的,它同样有很明显的向日性。当时叫“丈菊”,出自《群芳谱丈菊》:“丈菊,名本番菊,名迎阳花,茎长丈余,秆坚粗如竹,叶类麻,多直生......”
像枫、槭之争,“葵”文化也发生了篡改和替换,真是世事无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