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金时代》这部电影在2014年上映的时候,我就去看了两遍,对萧红的印象从“一个很好的作家”变为“一个苦命的女人”。三个小时,回忆录般地讲述了萧红的一生,不急不躁,不浮不华。苦难人生,坎坷情路,文学光华,都在其中。
孤独:难逃的宿命
一片雪白的背景上,墨迹斑驳,汤唯饰演的萧红孤独地站立着,旁边配着四个刺金大字:黄金时代。
电影本身比海报让我更加确定:萧红的黄金时代,是她的围城,她的确是孤独的。她的孤独,像注定了似的,贯穿着她短暂的一生。
童年是孤独的种子,在萧红的心中生根发芽。一个没有母爱、缺少父爱的环境,对一个孩子来说未免有些残忍。冷漠的家庭氛围带来的不安全感,使她不自在到想要逃离。
在那个年代的东北,逃婚、私奔、同居、未婚先孕,每件惊世骇俗的事她都一一做了。无人陪伴,亦没有什么依靠。萧红在《呼兰河传》中写儿时院中各式各样的花草瓜果,却也反复说“但我家的院子是很荒凉的。”这荒凉,更多地来自她的内心吧。
逃离荒凉,迎来的不是自由和喜悦,却是一生的颠沛流离。
爱情是萧红的枷锁,在她身上烙下抹不去的孤独痕迹。她曾说:“人生除掉憎恶和冰冷以外,还有爱和温暖。”她带着这样的希求去寻找爱,先后有了四段感情。一个在创作上坚持风格、在精神上崇尚自由的女人,在爱情中却一再妥协,委曲求全,她逆来顺受,却仍修不成正果。
最后,她受够了漂泊和冷漠,想寻求稳定。看起来再简单不过的要求,却也得不到满足。爱情火花易寻,灵魂契合难觅。萧红有爱,但不如痛多。
萧红没什么贴心的朋友,她的文字那样练达,说的话却全是不好听的真话。她带着一股稚嫩和软弱,一生辗转十余座城市,孤独始终如影随形。
萧红的生命里除了孤独,还剩下什么呢?
不过是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
爱情:终是苦不堪言
天寒地冻的哈尔滨,一个逼仄、污浊的饭馆,大老爷们横七竖八地挤在长椅上吃饭,到处是粗犷的划拳声,萧红是在场的唯一女人。
《黄金时代》中的这一桥段,正是萧红萧军感情正甜蜜、生活略有好转的时候。对于萧红来说,饥饿和贫困是她一生的生存状态,一碗肉丸子汤是温暖的给予,也是奢侈的治疗。那时的萧军是懂萧红的:他知道她想要什么,也明白她为什么不要,并帮她找到一个要的理由,那可能那是萧红最幸福的时光。
我想,在萧红眼中,萧军就是她的神。萧军救了她的命,再带她走向幸福。她爱萧军,每天都比前一天更爱。
两个人的相遇好似天意,两个人的决裂也仿佛注定。萧军生性粗旷豪迈,有些大男子主义和英雄主义,典型的东北汉子。萧红不谙世故,缺乏温暖,渴望安定与平凡。如此,在褪去了激情和甜蜜之后,便只有矛盾和排斥了。
电影中铺设了不少情节来“预告”二萧最终的结局。二萧被迫搬去青岛前,车夫拉走他们的旧家具时,两个人曾一起喝水的脸盆摔在地上,那声音在一片宁静中显得惊心;二萧去上海后,她在家费力地搬米面,而他熟视无睹,继续半倚在沙发上看书;她从日本回来后,二人不再并肩行走,而变为一前一后……种种细节表明了一个时代的逝去。
她忍受了他的暴力,也原谅了他的背叛,无可奈何,迫不得已。她苦闷,她抑郁,她明白那背离了初衷,而成为一种折磨。可是,她爱他,或者说,还带着崇拜和感恩,她舍不得放弃,所以除了容忍,别无选择。
“我爱萧军,今天还爱。他是一名优秀的小说家,我们一起在患难中挣扎过来,但是,作为他的妻子,太痛苦了。”萧红决心与萧军分手、转投端木怀抱时,说了自己的心声。曾经,用脸盆喝水和在小饭馆吃肉,也能散发浪漫的情怀;当缘分已尽,青山绿水在侧也只见愁云惨雾。
二萧宿命般地分手了。
我始终认为,萧红最爱的人是萧军。那种爱,刻骨铭心却绝望至极,不可替代更难以忘怀。骆宾基曾在萧红弥留之际问她,为什么可以和端木生活三四年,她回答说:“筋骨若是痛得厉害了,肌肤流点血,也就麻木不觉了。”萧军就是她的“筋骨之痛”。她甚至极少提起与萧军感情裂变的具体过程,她的爱由炽热变成深沉。谁又愿意经常揭开自己的伤疤?
真实:就认未知成谜
电影开头,黑白,饰演萧红的汤唯端身正立,面无表情地介绍自己的生与死。
我喜欢这部电影的表现方式:自己在讲述,他人在回忆。
片中人物的台词大都是引用了他们写在回忆作品中的语句,原汁原味,像是上了一堂现代文学史课。他们在讲,他们在演,使我们对那些人物的印象不再局限于教科书上的一个名字、一张照片。
大量的人物独白,面对镜头,或回忆,或感慨。不像通常的演员假装不知道镜头的存在,他们让我觉得,他们和他们所饰演的人物就在眼前,对着每个人倾诉。这在当今风格或华丽或刺激的电影市场上,显得特别。
更为珍贵的是,《黄金时代》最大限度地保证了真实。每个场景、每段对话都有证可考、有迹可寻。萧红一生当中的各种谜团:比如她逃去哈尔滨后的具体情况以及汪氏家族的消失,比如登船去重庆时为什么先走的人是端木而不是萧红,再比如二萧分手的原因及状况,电影表现得很坦诚,没有小报式的八卦,也没有夺人眼球的翻案。导演和编剧没有擅自杜撰任何一个可能的情形,只是把故事原原本本呈现出来。这既是一种严谨和认真,更是一种尊重。
萧红31年的人生,一步一蹉跎,浓缩在3个小时的电影中。
电影漫长,人生短暂,好一个“黄金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