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六年级的语文老师一见面就对我们说:“我们今天能够相聚在这里,是一种缘分,有缘分的人是幸福的。”毕业的时候,他又说了类似的话,那时,感觉整个教室都有一种暖暖的气味在流淌。
高一的时候有一位语文老师,男的,特别温和的一个人。跟所有的语文老师一样,他每周要求我们写周记,偶尔会规定一下主题。我记得那时候写的一般都是上初中的事,家里的事,刚上高一基本都是怀念以前的学校和想家嘛。印象比较深刻的是我写过自己煮的面条,家里种的芦荟,还有初三的星期天。
每一篇周记老师都会写评语,我特别喜欢这位老师写的评语,虽然只有短短就几个字,但你能从中感受到他是在认真读你的文章的,会有被尊重和理解的感觉。每一次课代表发周记本,我都特别迫不及待的想快点拿到手,赶紧打开本子看他又在上面写了什么话。
记得有一次,他让写景,我写了花盆里种的芦荟,里面穿插了一些和芦荟有关的生活场景。打开本子的那一刻,我觉得自己当时真的快高兴疯了,那上面写着:写景中透出生活气味。
不像很多老师干巴巴的点评,“本文从……多角度写景,同时穿插生活场景,良”,而是字里行间都写满了恬静和温柔。我想,当年的这位老师一定不知道我喜欢的作家是三三,她有一篇文章,标题就是《气味》,写了一个少女和气味的故事,但是,他就是能够在不经意间,用文字戳进你的内心。
高一上学期的最后一篇周记,他让我们写随笔,我写了初三星期天的夜晚。那天晚上的语文晚自习,我们自由阅读,他站在讲台上看我们写的周记,忽然,他叫了一声我的名字,我以为自己听错了,好奇的抬头张望。他又叫了一遍,用目光在班上巡视。我一头雾水的走上讲台。
他一边翻我的本子,一边对我说,你的文章现在已经形成自己的风格了,这是很不简单的。剩下的话都没印象了,当我拿着本子回到座位上,翻开,上面写着:文章朴实,沉稳,很耐读。
我至今相信这句话绝不是随口一说的鼓励,因为自己能够感受到,每当我在处理文字的时候,依旧怀着当年的认真与敬仰。只是,这么多年过去了,每当我想要认真去写一些东西的时候,就像当年一个普通的夜晚,我都能又撕又改折腾一个星期,却发现,自己再也没有那份热情与执着。
更大的原因是自己的心态不一样了吧。希望能用自己的文章换钱,一篇稿子还没写完,脑海里已经蹦出了无数个投稿媒体。形成了风格,又有什么用呢,也许只是学生时代很特别呢,放在当今的大环境,自己随手写出的文章,又算得了什么,我早已不相信自己是那个“文章自成风格”的人。
唯一让自己感到欣慰的是,自己又慢慢开始尝试写作,并且意识到自己依旧热爱着文字,相信文字中有看不见的力量。回到题目来说,这个老师到底对我产生了什么影响,那大概就是,他的言行已经溶为我生命中的一部分,成了我再也无法忘却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