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简单的介绍一下我们小组。我们小组有5名成员,组名为“五虎上将”。大家都是来自公司的不同岗位,每个人都有各自的工作圈朋友圈,如此近距离的坐在一起恐怕以前没有过,将来也不会有了。因此,大家都更外珍惜本次的机会,在团建的初期互相了解的阶段,畅所欲言知无不言,各自都打开了自己的心扉,为了接下来的合作打好了坚实的基石。另外,比起其他小组,我们要少一名成员,但并不意味着我们会以此为借口,来搪塞培训过程的过错以及失败。话虽这么说,但是现实就是这么残酷,一切以分数排名为标准的规则中,我们确实没有拿到高分,也确实以“人数少,没办法,不错了可以了”来安慰自己,但是内心深处我相信“别人行,我们一定也能行”的声音在成员心中渐渐地响亮起来。
另外,我”有幸“被推举成为组长(其实其他几个人早就沟通过了),那就“既来之则安之”,用自己的全力去带领团队走向成功便成了我在培训期间的终极目标。在考虑如何达到这个终极目标的过程中,“通过合理的引导,撮合大家的力量,让各自发挥特长”这样的想法慢慢在脑海中形成,将来渐渐用于到实践当中。当然,“什么是合理的引导”,“每个人的特长究竟是什么”,“每个人有没有潜在自身都不知道的特长”这些细节的问题,我将在未来的几个月中去慢慢发掘。
说一说在最后的“纸桥”环节中,有3个点想要谈谈:1.分组与评分排位 2.弱势群体的同盟与瓦解 3.核心标准的明确化以及数字化 。先谈谈第一点,当“分组”以及“评分排位”机制出现,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小组的成员都无形中被赋予“要为小组的目标而奋斗并战胜其他小组”这样的义务(每个人在小组中的自我实现)。因此,这种制度会促使成员在完成项目目标的过程中齐心协力,提高团队的凝聚力,最后达到完美团队建设。但是又正是因为“分组”与“评分”将会带来不可避免的“小组间的优胜劣汰”,并且又加上每个组的成员都是事前被安排好的(不可调整性),因此小组之间的差异性在“劣汰”的小组心中被放大,评分标准的合理性也会被推到风口浪尖。当然仅仅小组内部团建的角度来讲,该制度是被历史反复实践无可挑剔的。
关于第二点,弱势群体的同盟与瓦解。我们小队的造桥的资金是倒数第二位的,这也就意味着造桥的材料要比其他组要少。如何利用少量的材料造出强度高的纸桥?在思考这个问题的过程中,由于没有经验以及时间限制,我们放弃了在设计方面做文章,采取了与资金倒数第一的小组组同盟的行为。由于详细的细节并没有彻彻底底的讨论,比如:工具的使用时间的分配等等,导致了在实际过程中并没有产生很好的同盟效益,以至最后的瓦解。虽然失败了,但是我始终认为“同盟”这项行为没有问题,并且如果很好地实施的话结果很有可能超越资金高于我们小组。那么问题在哪?细节!
关于第三点,核心标准的明确化以及数字化 。在第一点已经谈到过,当“劣汰”发生的时候,对评分标准的合理性将会被推到风口浪尖。这是自然而然的过程,它将会导致标准越发地趋于合理化。本次的评分的核心标准是什么?桥的承重。具体是说以纸桥上能站到多少人而桥不塌作为评判手段,来为纸桥进行打分(在桥不塌的情况下站的人越多分越高)。仔细看一下这个标准,有两个很重要的细节没说明。第一.人具体站在桥上的那个位置?(任意还是指定) 第二.每座桥上站的人每一次都一样吗?(体重的差异)这2点留给培训机构思考。
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