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喜欢自己的人,也会不喜欢别人,因为他们对自己有很多要求,对别人也是。
为什么我们不喜欢自己?
为什么我们不喜欢自己,因为我们对自己要求太苛刻了。我们潜意识中有很多,只有...才...;.....就是.....的执念,我们就是住在由执念建成的监狱里,每一个执念都是监狱墙壁中的一根坚不可摧的铁柱。
所有的执念其实都有对错两级构成。因为不能接受不好的部分,思想上是拒绝的,感觉拥有这么不好的品质的自己是不能被原谅,不伟大的,不符合有些人把自己当成世界中心和完美自我的评判。甚至会认为有这些丑陋的品质就会让别人失望甚至远离。因此为了让自己一直是被爱的,我们会费力的去让自己不越界。我们费力的去掩盖那些见不得人的缺陷,每次他们想要冒出来,我们就立刻手足无措的去掩盖,同时感觉非常自责并开始自我攻击,我真的太差了,人家都那么优秀,为什么只有我这么差。这些执念就像自己给自己定的法律,为了不去坐牢(被孤立,被唾弃,被讨厌),我们时时刻刻约束着自己。很累很累。
但是,我们不可能只拥有硬币的一面,而不拥有另一面。一个健康的成年人早就知道了一个真理,那就是,我们是不完美的。那些不断攻击自己的人,其实也早就知道人都有缺点,但是他们没有力量和勇气去接受自己的不完美,我们做任何事情都需要能量,就像手机运行需要有电一样,但是他们在自我攻击的过程中把自己搞得筋疲力竭,他们没有那么多的精力去思考别的事情,更没有勇气改变自己,跳出自己的舒适区。
为什么有的人一直感觉自己好像是世界的中心一样,正在被所有人关注呢?
感觉自己一直被别人关注的人,太把自己当回事了。实际上只有你关注自己,别人都不在意你到底是什么样子。他们之所以太把自己当回事,认为自己就像站在世界舞台一样被全球瞩目,因为他们的心理年龄没有赶上身体年龄的发展速度,他们的心理年龄还停留在孩童时期甚至婴儿时期。心理的健康成长需要得到爱的充分滋养。或许他们小时候没有获得足够的爱和关注,阻碍了他们的心理成长。感觉自己是世界的中心的心理状态在心理学中叫“全能自恋”。他们的心理成长很可能在6个月大的时候就停止了,6个月的婴儿因为不会说话,生活不能自理,想要做的一切都需要别人的帮助,他们会感觉自己只要一哭一闹就呼风唤雨,随意支配别人,因此感觉自己是世界的中心,永远都被所有人关注。
那些身体年龄和心理年龄不符的人,因为没有获得足够的爱,因此一直没长大。但是,现在我们已经是成年人了,早就有自己照顾自己的能力,早就不需要别人的过多关注,也不可能会获得像婴儿般的关注了。因为大家都很忙,都有自己需要承担的社会责任。自己的事情都忙不过来,哪有时间关注别人。我想即使一个人在喧哗的大街上倒立,都不会引起几个人的注意,即使注意了,也最多停留一两秒而已。
案例分析
下面通过一个案例分析一下”全能自恋”的人是怎样因为不接受自己的不完美,而不断的自我攻击的。
比如某女A认为--‘女生只有身高超过1米6才是正常的,否则就是残疾’。但是A的身高不到1米6,因此就在这方面很自卑,大部分场合都穿高跟鞋,想要以此来掩盖身高没有超过1米6的缺陷,A一直为这件事苦恼,悔恨过去,焦虑未来。后悔小时候没有好好吃饭,没有喝奶让骨骼发育的快一点。焦虑自己可能因此找不到好的男朋友。对她而言身高是一个禁忌的词汇,别人问起,A会回避,再问就发火,跟对方绝交。A感觉自己被深深的伤害了。但是伤害A的真的是那个问A身高的人吗?不是的,是因为A有‘女生只有身高超过1米6才是正常的,否则就是残疾’的潜意识,再加上A还保留着6个月婴儿时期的“全能自恋”,对自己要求太高,感觉自己应该是完美的,是世界的中心,所有的人都在关注她,因此A要求自己不能有缺点。这就像是在说,别人都可以有缺点,我不行,因为别人都在关注着我呢,我不能不完美,那太丢人,太让人有羞耻感了。
我想告诉A的是--是的,身高没有超过1米6对你来说可能是一个缺点,那又有什么关系呢?谁还没有个缺点呢?接受它吧。
上面这个例子是向内攻击,当你对一个潜意识里的信念坚定不移时,我们不仅会向内攻击,还会向外攻击。
举个例子,B认为‘只有不拒绝别人的人才是好人’,‘只有做个好人才会有好的人际关系才会被人认可’,因此B不善于拒绝别人的要求,即使B很累很忙很不愿意去答应别人的要求,还是下意识答应了别人,答应完又后悔,感觉自己这么伟大,为对方付出了这么多,牺牲了这么多,对方难道没有看到吗?就一直不能满足吗?难道我遇见了一个白眼狼。对方简直太差劲了。
当我们在做我们潜意识里不愿意做的事情,但是又不得不做的时候,我们会有牺牲感和付出感,我们期望别人的正向回馈,希望对方对我们感恩,感谢,夸赞,而且要一直关注我的需求,当我需要帮助的时候,第一时间站出来帮助。如果没有这些正向回馈,我们就感觉不高兴了,这种不高兴逐渐积累,我们又碍于面子不想发火,就会讨厌这个人,恶意的评判他,想要远离他。
潜意识是很难被发现的,我们怎么去发现自己的潜意识中有哪些执念呢?你可以通过‘只有....才能....’等非A即B的句式去觉察自己,你可以看看自己的内心有哪些评判,他们或许是你内心想法的投射。
自我隐藏,自我否定。最直接的方式就是投射。
如果一个人认为小气是不好的,只有大方才是美好的品质,他就会强迫自己表现的大方,在别人借自己钱的时候,不会拒绝,即使别人不还,也不会去要。即使内心想去要,但是因为去要钱的话,会显得自己很小气,这是和自己的潜意识信念不符的,所以他不会这么做。不仅如此,这种执念,会让Ta对内要求自己,对外要求别人,所以,他们就会生出很多对别人的评判。此处的评判其实是对自己执念的投射。
所有的自我隐藏和自我否定最直接的办法就是投射,当我们感觉自己大方时,就很容易把“很计较钱”这个部分投射到别人身上。
指责别人懒惰会显得自己勤快;
指责别人虚伪会显得自己真实;
指责别人愚蠢会显得自己聪明。
当然,当你在指责别人虚伪的时候,你的内心一定有一个执念认为,人是不能虚伪的,人就是应该真实的表达自己,但是实际上,每个人都有不想让别人知道的部分,而且有的时候你认为的虚伪,可能不是虚伪。就像井水的恒定温度就是18度,但是夏天你喝井水会感觉清凉,冬天会感觉温润。客观的井水温度并没有变,是你的主观感觉变了。同时,如果你心中有一个我不能虚伪的执念,你对这部分就会很在意,所以很多无关的事情你也会往这边靠,就像是你高考的时候只准备了一个作文素材,无论高考的作文题目是什么,你都会尽力往这个方向靠一样。最后你获得的信息会越来越偏离客观事实,你看到的永远是你认为对的,符合自己潜意识的东西,这也是张德芬老师曾经提到过的‘世界上没有别人,只有你自己’,这就是吸引力法则。
当你指责别人愚蠢时,你认为愚蠢是不好的。在你心里,如果自己表现出无知,是不被接受的。但人是可以愚蠢,也可以聪明的,而且每个人都有愚蠢的一面,也有聪明的一面,愚蠢就是无知,没有谁能对世间甚至是自己擅长的某一领域的所有的事物都是有知的。所以放下执念,去允许自己有这一部分吧。当你停止持有这种执念的时候,恰恰是你停止攻击自己的开始,也是开始爱自己的开始。因为你允许自己这么做,所以你也会允许别人这么做,因此你会变得更加宽容。你对别人宽容,没有敌意,别人就会同样对你,因此放下执念,你会感觉整个世界都是满满的爱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