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朔三年,癸亥,公元663年
1、乙酉,以李义府为右相,仍知选事。
李义府被贬出去一圈,回来官还更高了,朝中有人好做官,武则天这条路算是走对了
2、三月,许圉师再贬虔州刺史,杨德裔以阿党流庭州,圉师子文思、自然并免官。
许圉师激怒了李治,一贬再贬
3、右相河间郡公李义府典选,恃中宫之势,专以卖官为事,铨综无次,怨盈路,上颇闻之,从容谓义府曰:“卿子及婿颇不谨,多为非法,我尚为卿掩覆,卿宜戒之!”义府勃然变色,颈、颊俱张,曰:“谁告陛下?”上曰:“但我言如是,何必就我索其所从得邪!”义府殊不引咎,缓步而去。上由是不悦。
李义府攀了武则天的高枝,连李治都不放在眼中了。怕是没啥好果子吃了
4、望气者杜元纪谓义府所居第有狱气,宜积钱二十万缗以厌之,义府信之,聚敛尤急。义府居母丧,朔望给哭假,辄微服与元纪出城东,登古冢,候望气色。或告义府窥觇灾眚,阴有异图。又遣其子右司议郎津召长孙无忌之孙延,受其钱七百缗,除延司津监。右金吾仓曹参军杨行颖告之。夏四月乙丑,下义府狱,遣司刑太常伯刘祥道与御史、详刑共鞫之,仍命司空李监焉。事皆有实。戊子,诏义府除名,流嶲州;津除名,流振州;诸子及婿并除名,流庭州。朝野莫不称庆。
这个杜元纪是不是李治的卧底啊?正愁没把柄呢,他就递了把刀过来,李义府大概肠子都悔青了
5、吐蕃与吐谷浑互相攻,各遣使上表论曲直,更来求援;上皆不许。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李治说你们就认真打,打完老子就好收拾了
6、秋八月戊申,上以海东累岁用兵,百姓困于征调,士卒战溺死者甚众,诏罢三十六州所造船,遣司元太常伯窦德玄等分诣十道,问人疾苦,黜陟官吏。
李治不是不打,而是不再扩大规模,就现在的兵力已经够高丽喝一壶了
7、九月戊午,熊津道行军总管、右威卫将军孙仁师等破百济余众及倭兵于白江,拔其周留城。
初,刘仁愿、刘仁轨既克真岘城,诏孙仁师将兵浮海助之。百济王丰南引倭人以拒唐兵。仁师与仁愿、仁轨合兵,势大振。诸将以加林城水陆之冲,欲先攻之,仁轨曰:“加林险固,急攻则伤士卒,缓之则旷日持久。周留城,虏之巢穴,群凶所聚,除恶务本,宜先攻之,若克周留,诸城自下。”于是仁师、仁愿与新罗王法敏将陆军以进,仁轨与别将杜爽、扶馀隆将水军及粮船自熊津入白江,以会陆军,同趣周留城。遇倭兵于白江口,四战皆捷,焚其舟四百艘,烟炎灼天,海水皆赤。百济王丰脱身奔高丽,王子忠胜、忠志等帅众降,百济尽平,唯别帅迟受信据任存城,不下。
白江口一战,倭贼消停了很久,到明朝才敢再来挑战中华帝国,前后算下来有九百年吧
8、初,百济西部人黑齿常之,长七尺余,骁勇有谋略,仕百济为达率兼郡将,犹中国刺史也。苏定方克百济,常之帅所部随众降。定方絷其王及太子,纵兵劫掠,壮者多死。常之惧,与左右十余人遁归本部,收集亡散,保任存山,结栅以自固,旬月间归附者三万余人。定方遣兵攻之,常之拒战,唐兵不利;常之复取二百余城,定方不能克而还。常之与别部将沙吒相如各据险以应福信,百济既败,皆帅其众降。刘仁轨使常之、相如自将其众,取任存城,仍以粮仗助之。孙仁帅曰:“此属兽心,何可信也!”仁轨曰:“吾观二人皆忠勇有谋,敦信重义;但向者所托,未得其人,今正是其感激立效之时,不用疑也。”遂给其粮仗,分兵随之,攻拔任存城,迟受信弃妻子,奔高丽。
苏定方打仗厉害,但军纪是差了点,胜了也很难治理
9、诏刘仁轨将兵镇百济,召孙仁帅、刘仁愿还。百济兵火之余,比屋凋残,僵尸满野。仁轨始命瘗骸骨,籍户口,理村聚,署官长,通道涂,立桥梁,补堤堰,复陂塘,课耕桑,赈贫乏,养孤老,立唐社稷,颁正朔及庙讳;百济大悦,阖境各安其业。然后修屯田,储糗粮,训士卒,以图高丽。
刘仁轨打仗治军都有一套,让百济成为唐朝的盟友,无论从南方还是北方进攻高丽,都有优势
10、刘仁愿至京帅,上问之曰:“卿在海东,前后奏事,皆合机宜,复有文理。卿本武人,何能如是?”仁愿曰:“此皆刘仁轨所为,非臣所及也。”上悦,加仁轨六阶,正除带方州刺史,为筑第长安,厚赐其妻子,遣使赍玺书劳勉之。上官仪曰:“仁轨遭黜削而能尽忠,仁愿秉节制而能推贤,皆可谓君子矣!”
刘仁愿实话实说,有君子之风,和刘仁轨搭档,各施所长,仗也打得顺利。
11、是岁,大食击波斯、拂菻,破之;南侵婆罗门,吞灭诸胡,胜兵四十余万。
阿拉伯帝国扩张的速度很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