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微信公众号的出现使得传统新闻的报道方式出现了革新,不仅仅为新闻发布提供了新的渠道,增加了新闻的受众,还改变了传统媒体深度报道的形式,出现了一些新的报道方式和内容,如视频、网络直播、沉浸式报道等等。而微信公众号对于深度报道的影响,体现在受众、内容以及形式上。
受众上,微信公众号的出现促进了深度报道部分用户高层次的需求,从“分众”的角度看,微信用户的信息需求各有不同。一般而言,对于那些勇于质疑、独立思考且理解能力较强的用户,只告诉他们发生了什么,并不能满足他们的求知欲,他们更注重探寻新闻背后的东西。对于这种高层次的信息需求,微信公众号推出深度报道可使其满足。同时也出现了区分用户,满足不同人群对于不同新闻的要求。
在内容上,微信公众号的文章相对于传统报纸等等更加新颖,内容更加有趣,掺杂了网络流行元素,有利于满足网络用户的阅读习惯。同时因为网络的碎片化阅读,深度报道的排版也出现了改变,一般通过标题和导语吸引读者同时表明新闻的重点。同时报道也不像传统报道那样冗长,对事件了报道简单带过,就是为了适应碎片化阅读。如果读者需要进一步了解,则有相关的链接。
形式上,微信公众号中的文章报道方式更为多样,网络自媒体的新闻报道可以脱离报纸等客观条件的约束,不仅有文字报道,还有视频报道,直播互动,h5等等。这些多样的报道方式掺杂在同一篇新闻中,这就是所谓了网络新闻,有价值的新闻。更为多样的报道方式一方面促进了新闻能较好到达受众,一方面提升了新闻阅读体验,观众不仅仅是在阅读,更是在体验。
还有一点,在深度报道的来源上和深度报道的主体上,微信公众号人人都可以建立,这促进自媒体对于深度报道的作用,更多的自媒体倾向于做深度报道,其灵活的报道方式也吸引了一部分受众,甚至有的新闻影响力超过了部分的媒体。在来源上,很多深度报道没有实地考察,很多引用其他报道的内容,这也给我们辨别新闻真相带来了难题。
[if !supportLists]l [endif]微博
微博虽然和微信公众号都属于互联网产品,但微博出现更早,同时内容传播方式不同,这也就使其对深度报道的作用不同。微博不仅仅是新闻发布的渠道,也属于社交媒体,是新闻和社交媒体相结合,便出现了网络上最大的舆论场。我们可以从这次疫情中可以感受到,微博在议程设置和网络舆论上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微博和深度报道可以说在某种程度上互补。信息碎片化,是微博的一个重要特性。微博是一种新型的交流方式,具有“简、短、快”的特点,呈现出多元化、碎片化的趋势[1]。每条微博文本被限定在140个字符以内,因此微博内容大多是不成系统的琐碎信息,既有生活中的唠叨、抱怨也有对人和事的感慨和抒怀。再加上微博手机客户端的出现,使微博发布更加快捷简单,极大地促使微博信息量增长。另一方面,信息量增长也改变受众信息接收习惯,造成受众“浅阅读”习惯养成。同时,微博碎片化特性也使微博管理员进行议程设置难度大大增加,传统的议程设置手段已经无法有效地引导整合信息。
公众对微博的喜爱,并不代表公众不需要深入全面的报道。公众对信息的需求不仅仅是及时,也需要深度。深度报道对信息的整合性很好的弥补了微博信息碎片化的弊端。尤其在一些重大事件报道上,大多数公众并非信息的发布者,更多扮演的是信息接收者角色。因此,这些受众并不满足于获取简单的信息片段,而是需要权威媒体及时进行信息的收集和整合,对事件的发生发展、意义影响进行全面深入剖析。微博信息碎片化特性使它无法全面深入传递信息。即使人们连续发布微博用“微博直播”的方式来弥补信息碎片化缺陷,但70字内容限制依旧难以酣畅淋漓表达见解和看法,甚至容易造成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片面化结论。在这种矛盾下,探索出一条利用微博进行深度报道的方式,既可以消减信息碎片化带来的问题,也可以使深度报道得到最大的社会效果。
除了微博碎片化和简单内容对于深度报道的影响。微博还呈现“去中心化”,一些热点新闻的报道或者出现,并不需要传统媒体进行引导,同时一些传统媒体并不能在舆论中起到意见领袖的作用。微博触发了公共舆论场生成,每个人由过去的受者变成传者,每个公众都可以在微博上针对某事某人发表自己的观点看法。因此,微博具有很强的个人观点性,微博中“去中心化”特点越来越突出。在精英集团把持传统媒体话语权的当下,作为自媒体的微博充分满足了公众的愿望表达。话语权不再掌握在少数人手中,每个网民都有公开发表见解的机会。因此,微博成为草根阶层展示自己的舞台,在评论和转发中表达自己的意见倾向,形成强大的舆论合力。在微博上只要观点够新、够独特,不管是一个词还是一句话都有可能成为微博热议的话题,获得极高的关注度。但是,由于受知识水平、认知能力、信息量获取等条件所限,草根阶层的参与往往带有盲从性。从众心理和群体压力造成网民丧失思考判断的意识和能力,只是用直观感觉和感受来评判是非。因此,即使微博存在着一定的“自净”能力,有着还原真相的可能,但是,这种聚合产生的消息并不能让公众完全的信服,在遇到重大的事件和大讨论时,人们还是希望“中心”的回归,从而获得最权威的信息发布和报道,这个时候深度报道的权威性优势便显露无疑。
综上所述,深度报道的整合性和权威性与当前强大的媒体“碎片化”和“去中心化”趋势进行着积极的抗衡。在微博这一新媒体中,深度报道依然要保持着完整、独立、理性的姿态,冷静地与消费主义和娱乐化划清界限,维护着新闻媒体的社会责任,实现着意义生成的媒介诉求。
抖音
抖音作为一个短视频平台,主要功能并不是新闻报道,但随着用户的增加,抖音不仅限于人们分享生活以及娱乐的功能,同时有更多的自媒体新媒体看到了抖音平台的巨大流量,加入到抖音中来。抖音慢慢承担了新闻资讯的功能。但作为一个视频平台,深度报道的条件不足,这也是其和微信与微博的不同。
其实,严格说来,抖音中分享的新闻视频,算不上是深度报道。一个深度报道就内容而言,短短的视频可能并不能使报道具有深度。但是伴随着话题性,虽然有浅阅读但是也可能不缺乏深度性。在一个新闻报道过后,由于话题被炒作,人们更加关注,所以有更多人去分享挖掘事实。就拿这次抖音上海外疫情深度报道为例。我们看到媒体对于海外疫情的报道仅限于国家政治层面,我们不能了解到美国社会是怎样的。于是就有很多抖音的Up主,分享其在海外的日常生活以及感受,这让人们多层次的了解到了海外疫情的情况,可以算是深度报道,但这种报道严格意义上又不属于报道。这些信息是零散的,需要个人进行整理。所以抖音上用户的分享讨论可以使事件更加清晰并具有深度,但可能并不属于报道。抖音是消化了深度报道的观念,深度新闻逐渐失去权威性并且去中心化。
除此,抖音是深度报道媒介融合的表现。有些新闻,原本以图文发出,但通过抖音视频编辑,成了视频。这样的短视频相较于文章阅读性更高,加上音乐,有很好的煽动性。这也是的抖音成了营销号的舞台,深度报道真实性有待观察。同时,由于视频音乐的煽动性,抖音逐渐成了一个舆论场,逐渐起到议程设置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