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提问:
跟很多低年级家长交流的时候,家长反映,自己的孩子读一些图文结合、印刷不清、表述复杂的的、生僻字太多等题目时,往往犯迷糊,往往被题目的细枝末节吸引,抓不住题目的主干实质,甚至犯一些啼笑皆非、南辕北辙的理解错误,不知道题目在讲什么,也不知道要干什么。着急生气之余,家长们信心也往往倍受打击,怀疑自己的孩子智商是否有问题。
问题分析:
这种错误低年级的孩子经常犯,高年级也不少。究其原因,就是因为孩子把数学学死了,把数学学成了条条框框,学成了模式,学成了技能,而忘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的合理性就是帮助我们理解题意、检查结果的最好的标尺。基于生活合理性的理解判断其实就是孩子数感培养的很重要途径。
方案解决:
孩子的理解推测或者计算结果是否正确,都可以让孩子利用生活的合理性去做一个初步的判断,也就是让孩子首先学会把自己的理解或者计算的结果与已有的信息融合,顺成一个故事,看一看这个故事成立与否。这样能从根本上锻炼孩子的思维,效果显然更好一些,对孩子的数学学习的长远发展也更有利很多。基于此,我们不能只让孩子徜徉“题海”,做“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笼中鸟”,而应该让孩子多参与生活实践,去体会生活中所蕴含的那些最简单朴素的生活规律,这是孩子判断生活合理性的基础,是孩子学习数学的“沃壤”。
案例分析:
一年级的时候,我们班的孩子做了一道题目:某同学买了一支笔花了1元7角钱,付给售货员2元钱,问要找回多少钱?其中这付出的2元钱是用图片呈现的,两个带“1 ”的硬币,但“1”旁边的单位有些小且模糊。
有同学瞪圆了眼睛,仔细钻研了图片中的那两枚硬币,很长时间以后,无可奈何地问老师,买铅笔付的钱用的那两个硬币到底是“元”还是“角”?我告诉第一个提问的同学说是“元”,结果后面又有更多的同学们提问这个问题。这引起了我的重视,这不是简单的“看不清”的小问题,而是“不会想”的大问题。
很显然这些孩子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只会局部看问题,不会把信息连起来去想一想。于是我让孩子首先假设成这是两角钱,然后把这些信息连起来讲成一个故事看一看:一只铅笔1元7角钱,我们只付出了两角钱,应找回多少钱?孩子一下子笑了,这不可能,付的钱还不够,怎么能找回钱呢?这不合理。我接着追问:既然“2角”不可能,那么这两枚硬币应该是多少钱呢?孩子很容易的想出是“2元”钱。
然后进一步的教育孩子,当我们对自己的理解拿不准,我们身边又没有人可问的时候,我们可以利用我们理解的信息和己有信息讲成一个故事,然后看这个故事是不是合理,如果不合理就说明我们的理解是不正确的,进而调整我们的理解。
这份题目做完,在我批阅的时候,又发现部分同学找回的钱数有算成3元7角的。也就是说这两枚硬币他知道是“2元”了,但对问题的意思又不理解,只能误打误撞当加法去算了。
于是讲解的时候,我同样让同学们用这个错误的结果和前面的有关信息顺成一个故事:买一支笔需要1元7角钱,我们付给售货员2元钱,售货员找给我们3元7角钱。孩子立刻感悟出来,这个故事也是不合理的,不可能找回的钱数比付的钱数更多。并且在讲故事的过程中同学们逐渐体会到“2元钱”是这个故事情节中的总数,找回的钱是部分,所以应该用减法,从而很快的修正了自己的错误。
这道题目解决过程中两次出现的“问题生成”,我没有把它简单放过,而是利用这个购物“情境”孩子非常熟悉的特点,让孩子深层感悟,学会联系生活去理解,“理解”一词也很明确的告诉我们合“理”的去想才叫“理解”。“理”是什么,对没有多少数学基础的小孩子来说,合乎“生活经验”就是合“理”。要让孩子站在“生活”的沃壤上去学习数学,既可以初步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感悟到学好数学,我们必须要走入“生活”。
联系生活的意识我们就应该从低年级早培养 ,不要让孩子从一开始就把学数学的路走错了,把数学学成了技能课,而不是联系生活实际的思维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