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孩子闹情绪的时候,家长也容易被带入?

01

重庆夏日的傍晚,街道上到处都是熙熙攘攘的人群,在并不凉爽的户外乘凉......

一个面包店里,一位2岁左右的小姑娘,趴在地上大声的哭泣,她的爸爸、妈妈看起来还比较平和,站在门外不远处,对她说:”快些起来,我们要走了。“并做出欲离开状,小姑娘用余光瞄了一眼父母,眼看他们真的要走了,惊恐的往妈妈身边跑,妈妈抱住了她。

她想去拿妈妈手上一整块蛋糕,妈妈给了她两小块儿,她继续倒在户外的地上,更大声的哭泣,引来了路人的回首;爸爸见她这模样,用手中的扇子在他股屁上拍了一下,姑娘并没有起身,哭得更大声了。妈妈站在旁边,没有做任何的动作。这时走过来一位路人,似乎和父母是熟人,一起的小朋友伸手去牵小姑娘,小姑娘没有理会。爸爸、妈妈故计重施,准备离开,并告诉他可以和爸爸妈妈一起走,姑娘继续哭泣,一抬头间发现爸妈不见了,起身疯狂的往红绿灯方向跑去,根本听不到妈妈在身后叫她的名字,后来妈妈跑过去抱住了她,他们朝着一个小区的方向走去......

02

孩子那时候的情绪体验是怎样的?

2岁的孩子,正好需要建议自主意识,她需要对自己有控制感,比如自己的大小便,比如自己认为应该拿一整块蛋糕而不是一小块;因此她很生气,而她唯一能对抗的方式只有哭闹。

孩子为何都用哭闹甚至在地上打滚来表达自己的情绪?

从大脑的结构及发育状况来说:

孩子是右脑偏好者,她喜欢活泼、随性的方式,喜欢图片,听不懂“道理”和抽象的文字等内容。这也就是为什么家长会认为“和你说了那么多遍,为什么还是不听?”

图片来源:大J的《全脑启蒙开发课》

孩子不仅是右脑偏好者,更重要的是他的上层脑(理性、计划的部分)还未发育完善,而下层脑(情绪部分天生就会起作用。

这也就是为什么孩子一旦遇到不如意的,就会哭闹,甚至撒泼打滚的原因所在,他们需要对上层脑进行开发,需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

图片来源:大J的《全脑启蒙开发课》

当然,也有孩子遇到事情情绪并没有那么激动,那还因为孩子也分为三类型:

容易抚养型(需要关注孩子自身的需求);

抚养困难型(需要父母或抚养者有足够的耐心);

发育迟缓型(需要尊重孩子的节奏)。


03

爸爸为什么会生气?

如果孩子一直持续这样下去,该如何是好?(画外音:一定会一直这样持续下去吗?)

居然当街洒泼,需要强制手段(打骂)来控制她。

妈妈是什么状态?

孩子需要情绪管理,可是当下正在哭闹的时候,说什么也没用,等她哭过了,平静了,再告诉她,可以告诉妈妈你想要拿一整个,如果觉得难过可以让妈妈抱抱,趴在地上哭是不对的。

孩子出现这样的状态只是阶段性的,只要训练得当,不一定会持续下去,该如何给爸爸沟通?

回到这件事情的本身,孩子想要拿一整块蛋糕,从孩子的视角并没有什么不妥;妈妈认为她吃过了晚饭,一定吃不完会浪费,因此希望她按照妈妈的意思来处理,妈妈的控制欲在作遂,妈妈认为自己那样安排是合理的(妈妈也是事后才意识到这一点,因为我就是那位妈妈)。

04

为什么孩子闹情绪的时候,家长也容易被带入?

没有经过情绪管理学习的家长,自己的上层脑也不一定被开发好了。

自己的信念也是情绪产生的重要原因,如果不对孩子严加管理,控制她的这些不良行为,她就会怎么样。

孩子的不良行为需要被制止,但不是以一种情绪发泄的方式(比如打、骂、吼),而且在孩子处理情绪之中的时候,说教是一点用处也没有,要培养孩子的习惯,一定是在其情绪好的时候,以游戏或读绘本的方式来练习。

05

爸爸举了一个例子:“有一个小姑娘,想要买一个玩具,妈妈不同意买,小姑娘就哭闹,妈妈转身离开,小姑娘说不买,就看看。妈妈说看也不能看。”

看起来爸爸挺赞同这样专制的方式,孩子的情绪需要被理解,行为才是需要被矫正,我们都希望用一种简单粗暴的方式来处理,看起来非常有效,不被理解、尊重和关爱的孩子,如何才能以爱和宽容对待这个世界?

难道就应该孩子说怎样就怎样吗?

接纳情绪!

调整不合理行为!

以孩子能够接受的方式,做一个聪明、有方法的家长。

保持对自己的觉察,育儿育己。


记:2018年7月17日小爱和爸妈的情绪复盘。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