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华落尽,秋意正浓
——观摩课后的一点反思
三天的优质课大赛落下帷幕,但我的心中却像平静的湖面被风吹起了波澜。真是余音绕梁,久久不能平静。
我不得不重新考虑,什么样的课才是“好课”?这也是困扰自己的已久的问题。尽管以前也听过关于高效课堂评价,但都时过境迁,印象不深。更主要的是自己没有好好的理解。一直到现在还是有点迷惘。观摩课后,真的有拨云见日之感,对“好课”的要求也逐渐清晰起来。
“好课”应该首先是语文课,而语文课则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即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语文课必须遵循语文的特点和学生学习语文的特点: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可以让学生以自己的经验与文本互动。
好的语文课要看一看是否面向全体学生,仅仅关注几个和自己“配合”较好的学生,那不叫好课,那仅仅是完成了自己的教学任务而已。好的语文课是不是自主、合作、探究方式进行学习。仅仅是老师的表演,学生被动的学习,不叫好课。好的语文课是不是以提高学生的素养为目的,绝不是简单的授业、解惑。
“好课”是我们语文教学的方向。而具体怎么实施则,要要靠我们的一线老师的努力。
具体到一节语文课是否称得上一节成功,结合这接天的学习,我觉得因该是这样的。
一.课堂要有书声琅琅。正在老师指导下,学生一定要阅读课文,熟悉课文。在读的基础上理解、感悟,而不能被繁琐的分析提问所占据。如果读书的时间不够,就难以做到理解与感悟。这次的优质课大赛,无论是文言文还是现代文;无论是科普文还是散文。学生们都在老师的引导下进行了充分的阅读。
二.一节课要有学生的合作、争论、质疑。在一节课上,要让学生独立思考,主动质疑。要让学生学会合作,在合作中质疑,在质疑中升华。作为老师可以不设统一的答案,可以适时的帮助学生自己需求答案。质疑的过程,寻求答案的过程比答案更重要。
三.一节好的课堂,应该是能够看得到学生显而易见的提高。课堂的教学立足于学生的需求。以学生原来的体验为立足点,看一看一节课下来学生是否掌握了新的知识,新的学习方法,学生的认知态度是否有了新的提升等。学生预习就知道的知识,课堂上展示出来,不叫提高。经过学习、争执、纠偏确认后有新的认识,那才会是提高。
四.好的课堂应该是教学内容与相关文化的结合。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不仅仅要关注教学内容,还要关注承载文本的语言的魅力,同时还要关注与之相关的文化。比如说文言文,不但关注里面的人物,还要知道文言文语言的精炼。文言这个载体与现代文比较,又有什么不同。在教授《愚公移山》一课时不仅要关注人物,还要注重表达形式。这篇采用了神话式的结尾,它反映的是远古时代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在当时生产力极不发达的条件下,人们只能幻想借助具有超人力量的神来实现征服自然的愿望。如果仅仅是理解是一种精神,还是不全面的。就像这一课的教授者在拓展时,这种精神在今天的作用上下功夫,便是是有点偏题的嫌疑。倒不如注重神话的产生。再如,教授散文是要结合散文的特点让学生明白,文章怎样做到形散而神不散的。教授科学小品,老师要设计这样的问题——如何统一科学实践的严谨和文学的趣味性的等。
五.课堂设计要注重实效。这牵涉到目标的定位、问题的设计、教学环节、教师对学生的评价等。例如,目标定位要准确。不能“研读文本”,“反复朗读课文”之类的泛泛而谈的语言在目标中出现。
�7��?�]�T9i�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