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重声明: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小说加入微信书架9个月了,这是打开APP提醒我的时间。近几个月看柏杨白话文版的《资治通鉴》看的头痛欲裂,倒不是说他翻译的不好,是我自己的问题,我看了即忘,后面的页数遥遥无期,让我毫无成就感,甚至有点痛苦。于是我暂停下来,准备先看几部小说之后再回头看。
这部小说集有8篇小说,刘震云的语言中带着很多河南方言的特色,语句通常简短快速,读起来非常畅快,一些冷幽默随时从对话中蹦出,给人一种现场观人吵架斗嘴似的,霹雳吧啦如雨点一样的语句袭来,但又极具个人风格,一些话语明显能看出是当地特色。所以我看的很快,在上周上下班的乘坐地铁的时间里断断续续给看完了。
小说中的《单位》和《一地鸡毛》可以放在一起看,主人公都是小林,串联一起看别有一番趣味。看的时候我倒是很期待小林快速有个好结局,比如可以快速入党,能不能升到副处。《一地鸡毛》时间线上来说是《单位》之后的故事,小林搬了房子,但依旧还是一个科员,至于有没有入党成功还不清楚。里面涉及到的办公室人际关系,家庭细微矛盾,刘震云老师真是洞若观火,语言看似细碎唠叨,却又把人际关系、夫妻关系那些矛盾体现的淋漓尽致,非一般人可为也。一些心理描写真的叫人拍案叫绝,既让你感到真的是一地鸡毛,却又觉得真实无比。
日常生活中精彩的片段用语言准确描绘出来实在很复杂,刘老师在好几篇小说中都将这些准确的写了出来,除了上面的两篇,还有一篇《官场》写的也非常好看,让我神游几年前看过的阎真老师的《沧浪之水》,使我极度怀疑刘老师曾在官场混过,把里面的细节描摹的栩栩如生,叹为观止。《官场》中讲究的话语更为复杂,很多都是点破不说破,需要去揣摩观察,也只有官场才会把简单事情搞得这么复杂,但这些看似复杂的东西却又是实实在在的规则,只要在里面生存,就必须学会此道才行,否则就如同电视剧中的大头兵,出厂不过五秒就被杀了。
《塔铺》写的是恢复高考时的场景,“我”作为当兵复员回家恰好遇到高考恢复,于是决定参加,所遇到的同学有的已经结婚生子,有的上学同时还得照顾得病在家的父亲,有的上学还在写情书。小说中的李爱莲最后为了给父亲治病放弃高考嫁给了同村的一位家境比较好的人,让“我”无比难过。小说中那时的生活环境是困难的,书本也是难以获得的,不过处处又透着乐观和坚韧的气息。
《新兵连》多少带点作者自传的成分,看完后发现原来当兵还有这么多讲究,新兵训练后还要为分配到哪里头疼,甚至产生了内讧,举报这样的戏码。老肥因为羊角风退伍回去,最后自杀而死。最让人唏嘘的是李上进这个老兵,因为入党一直没入成,最后犯了错误,可以说一生都被毁了。等李上进真的出了问题,领导又反馈是组织给他的考验,考验个屁呀,考验来考验去,把原本一个正常求上进的人给逼疯了。
《头人》这篇小说有那么点小史诗的味道,仿佛时代如何变,一些本质的东西亘古不变,需要的管理手段或方法还是简单粗暴的最有效,像是暗示一些人性的本源,和时代无关。
《口信》的故事有点像看俗世奇人的感觉,里面涉及的人物都是现实里的边缘人,贩马走卒、唱戏的、挑鸡眼的,这些人都在纷乱的时代里寻找一丝活路,本来答应的口信却因为自己的遭遇,变成了交替下去的诺言,直到真正把口信传给要传的人。看完后让人想起那句仗义每多屠狗辈 负心多是读书人。这篇小说的结尾引出了《手机》中的主人公严守一。
《土塬鼓点后:理查德 克莱德曼》这篇小说看起来和另外几篇的风格完全不同,语言风格也完全不同,看起来要稍微复杂点,准确来说这篇小说好像并没讲什么故事,而是两个人物的对比,一个是乡村鼓手奎生,一个是世界级音乐家理查德,作者好像在思考下里巴人和阳春白雪本没有本质区别,只不过生长环境不同,受众不同,没什么好去争论的。这篇小说的文字更为华丽复杂,让人觉得和另外的小说不是一个作者之手,也更能见证刘老师的多种风格。
这也是我第一次看刘震云老师的小说,以前都是只知其名而未曾看过其文,他还有另一部《一句顶一万句》的长篇小说传播的更多,等过段时间抽空阅读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