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陆贽认为,人君居高临下,应当以诚信为本。进谏的人即使言辞情笨拙,意见鄙陋,也应当优容对待,以开言路,如果以威严震慑他,以辩辞来挫折他们,则臣下怎敢尽言,于是再次上疏,其大略说:
“天子之道,与天同理,天不会因为地有恶木而废除万物生长,天子不因为时有小人而废除听谏纳劝。”
又说:“信与诚,是最根本的。君王一旦有失于诚信,就无补于治道。陛下说正是因为自己太过于诚信,才导致祸患,臣私底下认为,这话太过了。”
又说:“用智巧来驾驭人,那人们就会让人用欺诈应付,对人表示怀疑,对方就会苟且惰怠。上级怎么做,下级就会照着做;上级怎么对待下级,下级就会如何回报。如果自己不能竭诚待人,而希望别人对自己坦诚,众人必定怠慢而不从。不诚于前而曰诚于后,众心疑而不信矣。所以,诚信之道,不可一刻离身。愿陛下慎守而行之有加,恐怕不应该反而为自己曾经以诚待人而后悔!”
华杉曰:
不诚于前而曰诚于后,把德宗的表现说得活灵活现,之前并无诚心,之后却一口咬定自己满腔诚意。就这次导致兵变的导火索来看,德宗之前给士兵待遇恶劣,等士兵造反了,又愿意拿出金帛赏赐。这就是“不诚于前而曰诚于后”,所以“众心疑而不信”,你赏赐啥我们也不要了,我们自己去取!所以,诚信之道,必须是持续不断的,不可一刻离身,要“慎守而行之有加”,时刻注意,加倍努力!这在《中庸》里,叫做“至诚无息”,无息,就是没有停息,不能在这件事上诚,对那件事不诚;也不能对这个人诚,对那个人不诚,诚是自己的事,跟别人诚不诚没关系。
至诚无息,就是无条件的,没有选择性。德宗的问题,是两个选择性,做的时候是选择性的“诚”,做之后是选择性的只记得自己“诚”的部分。
陆贽讲得太透彻了,没法再透彻了。但是,还是那句话,无论他怎么讲,德宗也听不懂。一个人选择一种哲学,因为他本身就是那样的人。德宗不是那样的人,所以他永远听不懂。
13、
陆贽又说:“臣听说,仲虺(hui)赞扬成汤,不说他无过,而称赞他改过;吉甫歌诵周宣王,不赞美他没有缺点,而赞美他能补缺。所以,圣贤之意非常明显,就是以改过为能,不以无过为贵。因为人的行为,必定会有过错,无论是上智还是下愚,都不能免于犯错,智者改过而迁善,愚者相反,耻于自己的过错,不承认而坚持错误;能迁善,则他的品德日日更新,坚持过错,则他的恶行不断累积。”
又说:“陛下认为谏官的话,并不严谨,还出去夸耀自己说了啥,或许他们也并不忠厚,但是,这对陛下的圣德,并没有什么伤害。陛下如果能接纳他们的谏劝,那么传出去正可增加陛下的美誉;陛下如果不采纳,又怎么能禁止他们外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