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发起的21天陪伴计划今天已经是最后一天了,我感叹孩子坚持了21天的同时,也感叹自己能坚持记录21天,这一方面是我们俩相互鼓励的结果,另一方面也是老师和各位家长相互陪伴、相互监督的结果。衷心感谢各位这21天的陪伴。
回顾计划之初,首先是对加入计划有些犹豫,生怕自己和孩子不能坚持。加入计划之后,又不知道从何处着手。中途也想过偷懒,少记录几天,看到其他家长仍在坚持,自己也跟着坚持了下来,终于坚持到了今天。
我们21天陪伴计划最初的目标是:通过改变说话声音小的问题,进而提高孩子的自信心。并且选择了采取背诵古诗、复述故事的方法进行。通过孩子21天的坚持,改变还是挺明显的,主要表现有:
1.和我之间的关系变好了。原来,我陪伴他的时间较少,很多时候都是看他表现不好的时候,找他麻烦,所以他是不待见我的。通过这21天的陪伴,和我之间的话明显多了,有事情也会盯着我了。
2.读书的声音提高了。以前让他读书,基本是听不到声音,很多时候是我走开了,他就不读了。现在基本上我在隔壁房间能够听到他的声音,虽然有时候需要我的提醒。
3.开始主动谈学校里发生的事情了。在此之前,对于学校里发生的事情,回来都不说的,即便问他,也没有什么效果。但是现在学校里发生的一些事情已经会回来说了,有好玩的事儿,也有闹心的事儿。
4.生气的频率低了。儿子以前是动不动就生气的,一天都不知道要生多少回气。现在回来会立即做作业、读书,然后有时候会和姐姐玩一会儿,姐弟俩发生矛盾的次数少了。遇到事情也不那么计较了。
另外还有附带赠送的多背了21首诗,多读了些故事等等。
当然,他还总是有这样那样的不足, 等着我们一起去改变。比如屁股上的钉子还没有拔干净、猴子的浮躁还继续存在......
当然,要想有大的改变,还需要继续坚持,量变才能引起质变。孩子的想法其实挺简单的,好好跟他说话,好好陪陪他,很多问题能够慢慢解决。有时候会发现,我们都是在以自己的想法去主导孩子,认为有些问题很简单,这都不能理解可能是孩子有问题。其实,只要换个角度考虑一下,在孩子眼里,什么都是新的,以前根本没有遇到过,等到他们都认为这些问题很简单,根本不是问题的时候,说明他已经长大了,经历多了,那时候我们陪伴孩子的机会也少了,离空巢老人的日子也不远了。
感谢老师创造了这个机会,让我们能够净下心来陪陪孩子,能够耐心地面对着孩子的天真和幼稚,能够心平气和地对待孩子的不足。这让我们也发现,孩子的可塑性很大,就看我们如何去引导。家长的三观直接影响着孩子的三观,孩子就是家长的复制版本,所以要改变孩子,首先要从改变我们自身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