迅雷不及掩耳盗铃组 勤勤
在训练营的答疑活动中,通过仔细阅读大家的问题和老师的解答,从中获得了很多启迪。下面写一些自己的感受:
1.“判断”与“评价”是不同的,对人,可以“判断”,但不可以“评价”
【问题困惑】老师,要树立“不以偏概全,不对他人做身份定义”的信念,但如果一个人总是做某些事呢?比如,有同事做事情总是糊弄,不负责任,很多次都这样,那我如果对他定义一下“他是个对工作不怎么负责任的人”,不就可以让我在与他共事的时候有心理准备,避免因为他的不负责任而生气或耽误工作吗?我是不是理解出现了偏差?请老大指点
【导师回答】你可以判断但是不可以评价。判断的目的是为了让你警醒,避免掉坑;评价的目的是为了获得心理舒适,把对方锁死在某个价值里面。
非常感谢老师对我这个问题的回答,让我明白了“判断”跟“评价”是不同的。这对于我处理人际关系简直是“一语惊醒梦中人”的感受。我以前的概念里,这两个词是一个意思。现在我意识到,在一些让我“生气”的人际关系中,我都是看到对方的行为不符合“我所认为的准则”,就对对方做了“评价”:"他怎么能这样,他这样是错的,他真是太过分了、没有素质",而不是仅作“判断”:“他是这样”,我接受这个事实,避免掉坑,但不要瞬间就做对错的评价。我的认知也有限,所认为的“对错”也不一定是真的对错啊;也不要用道德绑缚别人,做“道德的判官”是很累很没意义的。
“评价”仿佛也是“应该的暴君”,我认为他“应该”是能得到我好评价的那个样子,而不是接受他本身的样子。想明白这点后,将这种认知应用到生活中,启用分身术的时候问一下自己是不是对他人仅仅做了“判断”而不“评价”,发现很多气恼的情绪都解决了。
2.灵活使用两张表
原本不知道什么时候该用积极主动自我觉察表,什么时候该用短期自律提升表,通过老师的答疑,明白其实灵活使用就可以,没有教条的规则。“有效果比有道理重要”,可根据自己的情况,认为调用哪张表可以解决自己当下的问题就用哪张,或两张结合也可以。现在是刻意训练,慢慢熟悉以后,自律的触发器很灵敏了,很多问题不填表也可以“脑补”解决或犹如习惯一般解决了。
3.发现自己能觉察到的语言有限:
【问题现象】
某学员甲: 果然复杂问题还是要复杂的方案来应对。
【导师回答】
这个结论,除了让自己的小我得到满足之外,没有任何价值。
复杂的问题需要系统思维来解决,“需要系统思维来解决”是一句客观描述,而你的“还是要复杂方案来应对”,这里有个主观词:复杂。这个词会给你带来一种抗性,在遇到复杂问题的时候,想要逃避。
我作为镜子,将看法反馈出来,请注意内观觉察。
【问题现象】这个流程图看的头晕了
【导师回答】请觉察语言和使用的表情。高级班的人,我不会把语言变得平和,直指问题本身,请各位见谅。
察觉不到“果然复杂问题还是复杂的方案来应付”“这个流程图看得头都晕了”这样的语言背后的小我,意识到自己能觉察的语言还只是停留在老师课上提点的那些词汇,生活中还有许多其他负面语言需要留意,需要进一步向老师学习。
4、RSQC模型
承诺改变时,要注意运用RSQC(范围、进度、质量、成本)分析自己所承诺的行动是否可行,如此可以避免盲目自大或乐观导致的计划失败问题(这是我的一个大问题,也是引起我拖延的一个原因)。关于这个模型请看:
【易仁老师:一个模型解决目标达成中的纠结问题】
http://mp.weixin.qq.com/s/O1MDFZG9n6Udw0zoCc8Ggw
5.羞愧提醒我要不断强化自尊,建立起自尊的支柱
【问题描述】老师,请问“羞愧”这种情绪的正面意义是什么,我常常因为它产生巨大内耗,对自己产生很多批判和否定,并且还会对他人产生负疚感,但是看不出它的正面意义,求老师指点
【导师回答】羞愧,其实告诉你是做出过失,或者未达到平均标准吧,它提醒你把评价自己的标准构建在外部,没有真正建立起自尊的支柱。
自尊者,外部评价都是反馈,自卑者、羞愧者,会将自己的关注点放在外部,没有考虑自己究竟哪里出了问题,应该如何一步步改进来帮助自己变得更好。
它提醒你,要不断强化自尊了。
老师推荐《自尊的六大支柱》
老师一针见血指出了我的问题,我确实非常自卑,还自以为这两年已经改善了很多,却原来羞愧的原因还在这里。我一直知道自己很在意别人的评价,但是没有意识到是我自己“把评价自己的标准构建在外部,没有真正建立起自尊的支柱”;我一直努力去“不在意别人的眼光”,却没有在内在“不断强化自尊”。非常非常感谢老大的解答,《自尊的六大支柱》已列在书单,训练营结束就开读。话说两个训练营下来,要补充的知识有好多呢。
另外,非常感谢群里泓澄同学对答疑活动所做的汇总,我“拿来主义”直接用了。还是那句话,我所得到的远大于我所能给的,期待随着自己能力的提升,在未来能给伙伴们提供更多价值。
以下为其他一些对我有启发的问题:
1.【问题描述】自我觉察表中的“关注点”是指什么?什么时候应该勾选“关注点”?
【导师回答】出处:《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第一个习惯:积极主动——影响圈和关注圈,你的注意力关注在哪里?
2.【主题】修行,做放下的修行
【问题描述】老师,您在课上讲到拿不起放不下,时常纠结,是“自我太重”,我一听就知道我就是这样的,甚至能想起一种仿佛小我坠在身上般很沉重的感觉。但是我不知道具体怎么“放下”。我能想到的是努力在潜意识里摆脱孩童式地自恋,真正谦逊,接受自己的不足,这些起了一些作用,但还是有很大困惑。老师,放下自我有什么好方法吗?
【导师回答】简单来说,这个事情的方法是:修行。不断去修正自己的行为,慢慢让生活变成自己想要的样子。
推荐阅读《看见成长的自己》让自己调整为成长性心智模式,此外,学习一些佛家的智慧也很好的,推荐《佛祖都说了什么》
3.【问题描述】如果由问题产生的情绪那是应该填积极主动自我觉察表还是 短期自律提升表?
【导师回答】无所谓用哪个,让自己知道不要关注在情绪上,而是问题解决上就好了。
4.【问题描述】和身份相符的承诺,有时候,感觉一承诺,就让自己进入了恐慌区,或者说,小我被激发,怕自己完不成,做不好。即使是自己看的表,都不敢承诺,这个怎么解决?
【导师回答】 如果承诺了的话,记得判断RSQC,也不是你承诺都做的了啊
5.【问题描述】关于问题的种类,是不是并不是所有问题都是需要解决?也不是所有解决所有问题能带来成长,有些问题应该放弃掉呢?有句话这么说:愿上天给我一个勇敢的心,去解决那些能改变的事;给我一个平静的心,去接受那些不能改变的事;给我一颗智慧的心,去分辨这两类事情。
【导师回答】能解决的问题很少的。1. 别人的问题;2. 你解决不了的问题;3. 不是主要矛盾的问题;……
根据哲学的要求,矛盾推动社会发展,我们只解决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此外,都不解决。
6.【问题描述】在填表时对“直面现实”和“承担责任”时,有时还不是特别清晰。下面这样理解对吗:“直面现实”是写清自己现在的现实是什么,与期待有什么差距,“承担责任”是写“我要承担从现实努力实现期待的责任,这是我的责任,我要承担起来,而不能推卸给他人或逃避”
【导师回答】我是这样用的。
7.【主题】结果分析——复盘
【问题描述】表格中,『结果分析一项』,这里的结果是行动后的结果吗?分析是对行动结果的复盘反思吗?这项设置的作用是复盘后经验封装吗?
【导师回答】是复盘,看自己这个表的使用有没有问题。
8.【问题描述】如何进行结果分析?
【导师回答】结果达成了么?达成了说明表格有效,没有达成,说明无效,那要分析,到底哪里出错了。
9.【学员反馈】不怕不怕,有问题就指出,是督促我们的成长
【导师回答】跟督促没有关系,我只是个镜子。我不会督促的,成长是自己的事情,我也不想督促。学习也是自己的事情、实践、产出都是自己的事情。不明白就问,但是要问得清楚。如果被维度高一点的人发现,并指出,就去调整改进。我的目的不是为了显得我好厉害,只是当一面镜子。虽然,听上去感觉很不舒服,但是,我在做高概率正确的事情,并不是为了谁好。只是恰好帮助了大家而已。我的决策策略会在后面课程上送出来,不见得容易理解,但是:1. 认知加深 2. 能力圈 3. 复利 4. 边际成本递减 5. 正黑高发
我希望大家都做高概率正确的事情,那结果一定是对彼此好。
10.【主题】心智模式靠反思
【问题描述】填了好几张表之后,发现表面问题是不同的,但是实质问题是一个,这种情况下,这张表格要怎样填写?谢谢 ⌋
【导师回答】恭喜你找到了自己的心智模式,可以去调整这个模式了。我们的表解决不了你心智模式的事情,反思才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