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不实用吗

在大多数人眼中,哲学是虚无缥缈的,不切实际的,好像是闲着没事干或者吃饱撑了才会去学的东西。各大高校里设置的哲学专业也是冷门专业,人们普遍觉得学哲学的人毕业即是失业。

哲学是对世界基本和普遍的问题研究的学科,是关于世界观的理论体系。哲学家们总是思考一些高深莫测的问题,如: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人生的意义是什么?我曾经也觉得哲学无用,这些问题无关紧要、远离世俗。但渐渐我发现,哲学是在世俗中最实用,也最必不可少的科学。


              【迷茫的人生需要哲学】

两年前我因为深感人生迷茫,开始养成阅读的习惯,希望能在书中找到一些答案。当时我最喜欢读哲学和心理学的书,因为面对迷茫而摆烂的人生烦恼,哲学和心理学像一股清流滋润着我的灵魂。两年来,我没有从书中找到我要的答案,但是我逐渐发现,我不需要答案,人生也没有一个确定的答案。我需要的是去面对人生不确定性的果敢和勇气,需要的是面对自己的自信和自洽,而这些我都从哲学中找到了。

两年前,我深感人生迷茫,这种迷茫其实不是两年前那个时间节点才出现的,这种迷茫感是贯穿我从小到大的短短二十多年的人生,而两年前的我刚好处在一个低谷和挫折的境遇,因此一下子把二十多年来的迷茫感和不安全感放大并暴露出来,让我不得不去面对和处理。我的迷茫在于两点:1.我如何成为一个更优秀的人,得到他人的认可?2.成为一个优秀的人以及获得他人的认可到底是为了什么?人生的意义到底是什么?


      【迷茫之一:我需要他人的认可吗?】

我从小就是一个自尊心非常强的孩子,所以很努力地念书,想让周围的每个人都对我刮目相看。因为这个自尊心驱使着我,我也确实达到了自己觉得世俗意义上的学业的成功。虽然过程中也有不安全感,有迷茫感,但是至少我面临的境遇是好的,因此我忽略着内心的困惑,继续背着这个“包袱”负重前行。两年前我毕业进入职场,作为职场新人,又因为性格比较内敛,也没有社会经验,工作能力很差,工作上遭遇了巨大的低谷。那时,别说获得别人的认可,没有人否定我就已经是万事大吉了。我又焦虑又迷茫,想要做好但是不知道怎么做,整天头脑里想着别人看我的眼光。别人会不会觉得我很笨,会不会觉得我太差,当时的我活在极度的自卑之中。

我真的这么差吗?我能行吗?想到每天上班的时候需要去面对周围同事的“评价”和“眼光”我就痛苦不已。

后来,阿德勒、叔本华拯救了我。《被讨厌的勇气》(作者并非阿德勒,但是其中思想均来源于阿德勒)和《人生的智慧》两本书,充分让我认识到“我是谁?”以及“我应该如何看待自己”。

叔本华把“我”分成三部分:1.我是谁;2.我拥有什么;3.别人眼中的我

1.我是谁:我的本原是什么?包括我的身体、我的健康、我的性格、我的能力、我的思想等。即我自己根深蒂固的本质属性。

2.我拥有什么:包括我的财富、我的资产等。

3.别人眼中的我是什么样的:包括别人对我的评价、我的名誉声望等。

叔本华指出,在这三个自我概念中,专注于第一个概念的人活得最幸福,因为他们追求最本源、最本质的事情。而专注于第二、三个概念的人,一生都在追求无止境的欲望,陷入无底洞,只能拥有短暂的快感,难以获得长久快乐和幸福。

在《被讨厌的勇气》中作者提出了一个概念,课题分离。也就是说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课题。比如我的人生课题是成为一个伟大的科学家、成为一个人民教师,而他的人生课题是成为一个好母亲/好父亲等等。我自己只需要关注好我自己的人生课题,别人对我的评价、甚至否定都是别人做出的行为,都是他自己的课题,跟我没有关系。所以,我是需要变得优秀,但是这种优秀无关于任何人,只关乎于【我自己】。我不需要去在意别人怎么看待我,我只需要从我自己的眼里看到,自己是成长的,自己在变优秀。


      【迷茫之二:工作是为了什么?】

当我解决了第一个问题后,我又面临了第二个问题。在日复一日的工作之后,我问自己:人为什么要工作?工作的意义到底是什么?难道只是为了养家糊口、养活自己吗?百思不得其解之后,我又去书中寻找答案。这时,稻盛和夫和王阳明给了我启发。稻盛和夫说,工作的意义并不是为了获取报酬,而是为了【提升心智、磨练灵魂】。通过复杂和困难的工作,人得到了锻炼,得以成长,变得更加乐观积极、坚韧不拔。而在人出生到死亡这个过程中,人的灵魂可以得到提升、人的心智可以得到成长,这就是人一生的意义。

自那以后,工作对于我来说,就不再是漫无目地的事情,或是养家糊口不得不做的事情,而是可以锻炼自己、让自己成长、提升自己的渠道。让自己的心态变得更加的平和,让自己更有勇气去面对生活中更大的困难。

后来我又拜读了王阳明的心学,对工作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王阳明心学的核心是“致良知”。致良知就是随着自己的良知去做选择。而一个人的良知往往会被他的私欲杂念所蒙蔽,只有在不断修行的过程中,才能一步一步的抛开这些私欲和杂念,让自己的良知显现出来。这就是王阳明所说的“格物致知”。那要怎么修行呢?王阳明提出修行并不是在深山老林中坐禅,而是在世俗的生活中通过工作进行修行。


                【更多的迷茫需要哲学】

哲学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与自己的关系,认识自己与世界的关系,认识世界的规律。认识自己与自己的关系,可以让自己变得更自信和自洽;认识自己与世界的关系,可以让我们与世界和睦相处,认识世界的规律,可以利用规律实现成功。

哲学是精神食粮,空虚的灵魂若得不到洗涤,只是一具空壳,庸庸碌碌、慌慌乱乱,得不到幸福快乐,也难以实现成功。哲学看似不实用,但是实际上,应该是每个人都需要拥有的东西。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