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惨世界》简析

      长篇小说《悲惨世界》是雨果晚年具有代表性的杰作,完成于1862年。小说写成后,用9种文字同时在欧洲一些国家出版,受到进步作家们的热情赞赏,被誉为“社会的史诗”。

        我国作家茅盾把它同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相提并论,说它“有《战争与和平》那样伟大的气魄,那样多方面的生活描写,那样多的篇幅。” 《悲惨世界》结构庞大,气势磅礴,100多万言。共分5部:第一部芳汀,第二部珂赛特,第三部马利尤斯,第四部布留墨街的恋歌与圣丹尼斯街的史诗,第五部冉阿让。五部各有独立故事,枝叶繁复,但又都以主人公冉阿让的活动为主线,穿联为一个整体。小说叙述失业工人冉阿让,在1795年冬季的一天,因为偷了一块面包,被捕入狱,判处5年苦役,几次越狱失败,加重判刑,共19年。1815年出狱后,在卞福汝主教仁爱精神的感化下,变成一个努力为善的人。   

        总体上说,在小说情节描写过程中,雨果站在资产阶级人道主义立场上,深切同情被压迫、被奴役的劳动人民的悲惨遭遇,愤怒揭发资产阶级法律的残酷和虚伪,热情歌颂共和主义者的英勇斗争,提出了用“仁爱”改造社会的药方。 同雨果的许多作品一样,《悲惨世界》在人物形象塑造方面也运用了对照原则。如,卞福汝主教是“仁爱”理想的化身。冉阿让在他的感化之下,也以“仁爱”对待一切人,有许多善举和英雄行为。他们两人都是“善”、“美”、“崇高”的体现者。 从这个意义上讲,雨果的创作道路体现了西欧文学从浪漫主义向批判现实主义的过渡。

        在结构安排上,小说以冉阿让的改“恶”从“善”为主线,中间穿插许多小故事(如芳汀的悲惨故事、珂赛特的备受虐待,马利尤斯与珂赛特的恋爱故事等),连缀起来,铺排开来,同样收到了很好的戏剧效果。随着资本主义制度在法国的进一步确立与巩固,劳资矛盾日益尖锐突出;随着唯物主义在哲学斗争中的进一步胜利,以及空想社会主义学说的广泛传播,作为浪漫主义代表作家的雨果,和当时许多进步作家一样,从40年代起,“不得不用冷静来看待他们的生活地位、他们的相互关系”(《共产党宣言》),不得不冷静地评价资产阶级统治所带来的一切。


        通过这种直抒胸臆式的、政论式的议论,雨果把小说变成了讲坛,在感情上影响着读者,使之接受自己的观点。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主人公冉·阿让原是个诚实的工人,一直帮助穷困的姐姐抚养七个可怜的孩子。有一年冬天,他找不到工作,为了不让孩子饿死,...
    Eliauk_862a阅读 5,310评论 0 0
  • 一位小学生的诗: 冬天在哪里?在那银色的雪花里; 冬天在哪里?在那挺拔的松柏里; 冬天在哪里?在那小麦的棉被里; ...
    Queenie徐倩阅读 1,839评论 0 2
  • 正逢夏季,闲暇时刻去了箬山小镇,这是一个民风淳朴、景色优美又让人充满幸福感的地方,这也是我人生中第一次看到海。
    瑲珩阅读 1,534评论 0 1
  • 酒精把舌头加宽 两个女人开始从身体里掏出男人的气质 我闭着眼听着舌头胡搅蛮缠 我从小听过的桥段并不陌生 汽笛把言语...
    羽蒙剪烛阅读 2,454评论 1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