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完这本书给最大的感受就是:读了这本书的人都会离幸福近一点。不信?你也试试。
曾经我也是是个讨好型人格,热衷满足别人的期望,迎合他人,不懂得拒绝,不善于表达自己的想法。
在此之前我也特别认可弗洛伊德的“原生家庭精神创伤论”,这些年我一直在疗愈自己,但始终没有找到出口。直到读了这本阿德勒心理学。我才明白精神创伤论只是帮我找到了病因,阿德勒才是给了我疗愈的具体方法。
决定我们自身的不是我们过去的经历,而是我们赋予过往经历的意义(也就是目的论),阿德勒强调的是“主观”。“人不受过去原因支配的存在,只是为了达到某一目的而采取的行动”
了解了目的论,便可以让“人际关系卡”掌握在自己手中,解决我们自以为“不可调和的矛盾”。那就是“必须有人开始,即使别人不合作,那也与你无关,应该由你开始,不用去考虑别人是否合作。”
按照阿德勒理论,我之前应该就是属于没办法进行课题分离,渴望得到别人的认可,自我意识过剩的人,这些紧紧的束缚着自己,既无法达到自由,也无法接近幸福。
我们的不幸都是自己选择的
我们时常讨厌着自己的缺点,觉得要是变成A那样肤白貌美,健谈自信就好了。可看看阿德勒怎么说。
这些不幸都是自己选择的,或者说不是你身处某种不幸境地,而是这些不幸对你来说也是一种“善”
我们常常对自己也不满意,可又是自己常常下定决心不改变,这一点确实没想到吧
这样的状态尽管有些不满意,不自在,但你还是觉得现在的生活方式更好,可能不改变才会觉得轻松。所以之所以不幸,不是因为过往的经历,也不是能力不够,而是没有勇气去改变,缺乏获的幸福的勇气。
阿德勒说人类的一切烦恼都来源于人际关系,可他也说自由就是不在寻求认可,有被讨厌的勇气。
不在寻求别人的认可,这确实很难,就要首先做到“摒弃现有生活方式的决心”
毫不在意别人的评价,不害怕被别人讨厌,不追求被他人认可,如果不付出以上代价,那就无法贯彻自己的生活方式,也就是不能获得自由。
于自己而言要做到不在寻求别人的认可,于别人而言就要做到既不批评也不表扬。因为阿德勒认为这两者的背后目的都是操纵和评价,我们可以鼓励、支持、帮助,却不应该干涉别人的课题。
我们应该建立横向关系而非纵向关系。在纵向关系里始终有竞争、优劣、输赢,而在横向关系里只有不同——你我或许不同,但生而平等。
这也就是阿德勒倡导的“课题分离”,不干涉别人的课题,也不让别人干涉自己的课题。
能做到这一点基本就解决了大部分的人际关系。就像我爱你是我的课题,而你接受不接受我的爱是你的课题。所以就纳闷我怎么就在最早接收了“我都对你这么好,你怎么可以不喜欢我”这种干涉对方课题的回报式思维。也就是在一年后的今天才慢慢开始理解“婚姻是一个人的事情”这句话。当我们的内心足够完整强大,那么别人伤害我们的程度是非常有限的,所以我觉得能做好这个也是拯救多数天生多愁善感的女性同胞啊。
对计划性人生的否定
还有一个颠覆性的观点:对计划性人生的否定。也就是说不再以登上山顶为目的,而是登山本身(如果最终的目的是登上山顶,那么由于种种原因达到不了山顶相对于达到山顶这件事是不完整的,人生也是不完整的;但如果着眼于的是登山本身,那么我们登到哪里,我们登山这件事都不算失败,都是有意义的)。
这也就是书中提到的——重要的是此时此刻
当人生的聚光灯打在此时此刻,自然会看不见过往与将来。我们要像跳舞那样认真的过好作为刹那的此时此刻,既不看过去也不看未来,只需要过好每一个完结的刹那,没必要与谁竞争,也不需要目的地,只要跳着,就一定会达到某一个地方。
写在结尾
阿德勒心理学并不是怂恿我们去做出世的个体,反而去倡导我们融入共同体,做到“自我接纳”、“他者信赖”、“他者贡献”。但是“他者信赖”一定不是为了换取别人的认可,而是自己价值感的体现,因为贡献感带给我们幸福感。
这本书是讲述阿德勒心理学的一本书,它可以为我们解开生活的枷锁和束缚,我们既是独自的个体,也是世界的一部分,既需要课题分离,也需要融入共同体,寻找价值感。早一点遇到是我们的荣幸。
关注图片公众号0点01,回复关键字“荣幸”,即可获取电子书和脑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