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诗,是工作闲暇的一种消遣。每当读到“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之时,难免感慨万千,思绪飘飞。不惑之年,三种人生境界的历练也许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体会和感悟。诗意与生活交织的岁月,让我多了一份比同龄人更显沧桑的容颜和内心。从教数十年来,不仅有躯体上的历练,亦有心智之锤炼。忆当年,年少轻狂,并不识人家之沧桑,单纯而可爱。现如今,已如他人。岁月带走我的是我美丽而珍贵的年华,带不走的是我对孩子们一颗眷恋的童心。读的是诗,品的却是人生。最近一段时间读了教育家马卡连柯的最著名的一部代表作《教育诗》。他在书中叙述了教养院的流浪儿童,从不遵守纪律的一群乌合之众,在一种新的教育理论和方法指导下,改造成为社会新人的故事,其文笔娴熟而幽默,叙述充满激情,更由于在创作中表达出的深刻的人道主义精神,读了这本书,结合平时的教育实践,我对“尊重”、“师范”这两个词有了新的体会。“尊重”,既尊重学生。这一思想和新课标所倡导的“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要肯定学生的闪光点”的教育理论不谋而合,在我们日常的工作中,无论是课堂教学还是班级管理,我们也都应该热爱、尊重学生,要善于从学生身上发掘积极的因素,以正面教育的方法情真意切地去感染学生,引导他们前进。总之,就像马卡连柯说的那样:“人是可以教育好的,对人应该采取既严格要求,又充满乐观的态度,要发掘人身上的力量和美,使他认清前途和远景。”“师范”,既教师的示范作用。所有的老师在小学生的心中大都有着偶像的地位,孩子们会下意识的去模仿他们的老师,这种现象在我们小学教育阶段尤为突出。做了近十年的教育工作,我发现很多道理你和学生讲十遍他不一定能记住,可如果学生是亲眼目睹老师做了,哪怕只有一次,他也会印象深刻,并且会有意的去模仿。同一个班级的学生,在某些行为意识上你总能看到他们班主任老师的影子。所以我们要善用这一现象,以自身的言语和行动引领我们的学生走向成功。
每当工作中遇到不顺心和不如意,我总喜欢捧一本诗集,让思绪随诗中之意境沉淀再沉淀。现如今,我早已去除了浮躁与奢华的外表,正一路的豁达之胸怀接纳周围的人和事。
“诗”中自有黄金屋,“诗”中亦有颜如玉。诗中有古今之生活,那就让我与诗为伴,诗意生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