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魏巍(左)和马玉祥在鸭绿江畔《谁是最可爱的人》纪念碑前。胡志国 摄
在我还系着红领巾的时候,魏巍先生的《谁是最可爱的人》就深深镌刻在我脑海中了。而今,我还能背下开篇语:“在朝鲜的每一天,我都被一些东西感动着;我的思想感情的潮水,在放纵奔流着;我想把一切东西都告诉给我祖国的朋友们……”这篇经典之作,有约四分之一的篇幅在描写一位刚满21岁、名叫马玉祥的志愿军战士。于此,我一次次被深深地感动着,情感的潮水也随之泛起波澜。
有一天,我惊喜地得知,魏巍笔下这位“最可爱的人”就生活在我的家乡内蒙古通辽。这位在熊熊大火中抢救出朝鲜儿童的志愿军英模,这位“像秋天田野里一株红高粱那样淳朴可爱”的战斗英雄,在回到祖国30年后,当地人始知他的真实身份,也由此,我与马玉祥叔叔有了二十几年的交往。
老友阔别重逢
那会儿,我由于工作关系与马玉祥见面的机会比较多,他喜欢叫我“小刘”。我呢,叫他马叔叔。我印象中的马玉祥,是个慈祥可亲的老人,虽饱经岁月沧桑,但依旧保持那种淳朴可敬的形象。三年自然灾害时期,他宁肯挨饿,也不用功劳证去申领粮食补助;26平米的旧房,他们一家六口人,一住就是30年,直到1988年才搬进一套74平米的楼房。
马玉祥乔迁新居的第十天,恰逢魏巍专程到访通辽,一迈进他家门,见屋里虽说没件像样的家具,却也收拾得亮亮堂堂,还有几盆最显眼的青翠欲滴的花草。魏巍心里高兴,就说:“房子不错,挺好的。”马玉祥“是啊是啊”地应答着,把心里的苦楚都藏在了肚子里。这位享誉全国的战斗英雄,自1958年转业到地方,30年间,先后做过通辽陶瓷社的书记、市橡胶厂的厂长、市轻化工局供销公司的书记,一直两袖清风,囊中羞涩到连买房子的钱都没着落。后谈及此事,他语重心长地对我说:“小刘啊,有些话我怎好讲给魏巍听呢,只能咽到肚子里呀。这些年,我从来都没向组织上提出过住房申请,一家子挤着过日子。离休了,组织上照顾,我才能搬得起这个家。”
我问马叔叔:“那你们见面都聊些什么呢?”他笑呵呵地说:“聊高兴的事呗。”马玉祥知晓魏巍身体不好,平时只喝枸杞酒,那天就将亲手泡制的枸杞酒拿出来,说:“魏大哥,您看……”魏巍接过酒瓶,笑呵呵地说:“马老弟,知我者也!”老战友开怀畅谈,仿佛又回到战火纷飞的年代。老哥俩有倾诉不完的情,有说不完的知心话,有敬不完的酒……
这是两位老战友阔别30多年后的第二次见面。上一次则是在一年前,当时马玉祥从河南安阳考察归来,特意在北京停下,拜望了魏巍先生。他俩通辽再相逢,越聊越开心,头挨着头,脸挨着脸,翻看马玉祥珍藏的相册、军功章和功劳证。魏巍仍不改记者风范,问:“几十年,你都不承认是我笔下的马玉祥,当时是怎么想的?”马玉祥说:“先前,许多人问我是不是你书中的马玉祥,我说,天下重名的多了。我不承认是怕别人误会自己在捞取政治资本,要向组织索取什么。离休了,无官一身轻,再不承认就对不起那段历史,对不起长眠异国他乡的战友亡灵了。我们38军是彭老总称之为‘万岁军’的英雄部队,我把这段历史讲出来,对逝者是个慰藉,对生者也是个教育吧!”魏巍闻之叹道:“高粱老了色更红啊!”
马玉祥坦然说,转业后,他无论到哪里都不改兵的本色。做企业领导,抽烟喝酒自己买;厂里来客人,吃饭也自掏腰包。马玉祥虽是领导,工资并不高,却几次主动将提薪名额让给别的同志。改革年代,为让贤,他提前六年离休回家,从事“关心下一代”事业。“我的真实身份为世人知道后,很快就在通辽,乃至全国传开了,离休没多久,就被十多所中小学聘为校外辅导员,经常受邀去市区学校和外省市进行革命传统教育。”
魏巍悉心倾听着,禁不住拿起马玉祥的荣誉证书,在背面题写:“你做好了抗美援朝的上篇文章,又做好了和平建设的下篇文章,实在可敬。”魏巍还即兴挥毫“天地有正气,江山不夕阳”的条幅,赠给了马玉祥。
几天时间飞逝而去,魏巍要回北京了。马玉祥恋恋不舍,魏巍依依惜别。魏巍登上列车后,马玉祥躲开送行的人群,背过脸去老泪纵横。他眼前又浮现出在弥漫战火硝烟的山坡上,一位年轻战地记者采访一位年轻战士的动人场景。也正是那篇采访文章,给自己的大半生带来了无穷的力量和荣耀。也正是那篇感人文字,让两个仅有一面之缘的战友从此心心相印,在阔别30多年,人到暮年之际,又延续了用鲜血凝成的情谊。霍然间,马玉祥听到了7岁孙女小洪娜的声音。他蓦然回首,但见小洪娜张开两只小手冲车窗哭喊着:“魏爷爷,一定再来呀!”魏巍眼睛湿润了,将头探出窗外,亲了亲她的小脸,又将一把丝绸小扇送到她手中,说:“好,爷爷再来,再来……”
追忆峥嵘岁月
1999年10月,我受命主持拍摄一部革命传统教育电视片,专程陪同马玉祥及其老伴来北京采访魏巍先生。这是马玉祥与魏巍12年来的第七次重逢。一路上,马叔叔都非常兴奋,滔滔不绝地讲起与魏巍的深厚情谊。那几年,魏巍两度来通辽看望马玉祥,马玉祥也两度进北京拜访魏巍。两家人就像走亲戚一样你来我往。他们相逢在碧空如洗的哈尔滨,他们相约在鸭绿江畔的丹东,无论哪里相见,都离不开相濡以沫的“志愿军情结”。
魏巍先生是文学大家,许多年前,我就收藏过《魏巍散文选》的签名本。这次能够陪马叔叔登门拜访,心里自然很激动。我们来到北京西山的一栋小楼前,警卫员将我们迎进客厅,就见魏巍大步迎上前,和马玉祥动情地拥抱在一起。我端起照相机,留下这永恒的瞬间。
在世纪之交的最后一个金秋,老战友重聚北京,不禁感慨万千。马玉祥大声说:“我们来看你来了!”“好极了,好极了!”魏老边说边拉着马玉祥的手坐到沙发上。魏老的听力减退,要戴助听器,但思维敏捷,头脑清醒。他饶有兴趣地对马玉祥讲:“9月27日,我去了阅兵村,到了你曾经的部队。我把咱们几个人在哈尔滨拍的照片拿出来,给他们一个一个做了介绍,还特别提到你在离休后办起了‘家庭活动站’,继续发挥余热的事儿。他们都希望你抽时间回部队看看!”马玉祥点头说:“要去看看的!”马叔叔向魏老介绍:“建军这次是专程来采访你的。他是这部专题片的总撰稿。”我接过话题说明来意,这部反映通辽地区老革命和英模人物事迹的电视专题片,就有“最可爱的人”马玉祥。魏老欣然说:“我和马玉祥是老朋友、老战友了,你们尽管问好了。”
魏巍先生当年采访时,马玉祥刚从第四次战役下来。“那是一次打得很苦的战役。打完仗,部队到了汉江以北。”魏老回忆道,“当时的团长是范天恩,他对我讲起松骨峰的战斗,我很感动,所以就采访了三连。我和玉祥坐在一个山坡交谈。他原来是炮兵连的,调到三连的时间不太长,救朝鲜孩子是从战场下来发生的事。那时他很年轻,很英俊,所以我说他像秋天田野里一株红高粱那样淳朴可爱。那时步兵三连处在重要闸门口上,伤亡很大。我称之为闸门,是指他们把退却的敌人完全挡住了,敌人要活命就得冲过去,那叫包围他几个师啊!”
魏老讲到这里,激动地站起来说:“那场战斗部队伤亡很大,我去的时候,连队没多少人了!伤员都去后方了,只留下一个通信员,我跟通信员也谈了话。马玉祥是后补进的三连,当时剩下的多是些炊事员和补充的战士。他的壮举是在三连做出的,可谓惊天地泣鬼神,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后来很长时间不知他的下落。一个偶然的机会,我才得知他在内蒙古的通辽橡胶厂工作,大概是听38军的人说的,后来又接到他来的一封信。”
我问:“魏老,您与马老失去联系有多长时间呀?”“有30多年吧?”他向马玉祥投去征询的目光。“整整35年!”马玉祥说。“我们先是通信,我还给他寄去一本书,是本《谁是最可爱的人》。我还题了一句话:‘光荣事业的创造者马玉祥同志留念’。”魏老停顿一下,又微笑着说:“从通辽回来,我们1992年又在哈尔滨见了面,当时还有《谁是最可爱的人》中作为烈士描述过的李玉安。”我说:“这次,老战友重逢,您心里一定很激动和高兴吧?”“是啊,”魏老感慨地说,“老马还保持着老英雄的品质和雷锋的风格啊!他自己从不张扬,他的英雄事迹,通辽人过去不知道,现在都知道了。”马玉祥也动情地说:“我的生命是党给的,从19岁入党起,我就想把他还给党,要真还,不是假还!我在地方工作了30多年,就想多干点对国家有利的事。”
寻觅英雄足迹
2000年10月24日,马玉祥老早就守候在鸭绿江边。他与魏巍相约在抗美援朝50周年之际,在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的起点相聚。当魏巍与张立春相扶相携走过来时,马玉祥大步迎了上去,三双大手紧紧握在了一起。张立春是魏巍另一名篇《汉江南岸的日日夜夜》中的英雄人物。他伏在马玉祥肩上哽咽着说:“50年了,当年走上前线没想到能活着回来,更没想到今天能在这里重逢,不易呀!”两位最可爱的英雄与他们敬爱的作家魏巍手拉着手来到《谁是最可爱的人》纪念碑前,那硕大的大理石碑上镌刻着魏巍的名篇全文。魏巍在碑前给马玉祥系上写有“人民不会忘记最可爱的人”的红领巾,开玩笑说:“老马,这碑上有你的名字,你也永垂不朽了!”马玉祥真诚地说:“魏老,是你创造了二十世纪最美的名词,人民军队是最可爱的人,我们这些老兵都是最可爱的人!”
这些年来,我一次又一次地为魏巍与马玉祥的战友之情所感动。这种战火中凝结的情谊是多少金钱都换不来的。我深感有责任去寻找英雄,去寻觅英雄的足迹,将他们的伟岸形象用文学形式表现出来。几年后,我先后主编了《烽火年华》《军人本色》两部军人题材的纪实文学集,还有幸请魏巍先生分别撰写了序言。2005年7月,马玉祥在第一时间将新出版的《烽火年华》给魏老寄去,随即接到回信:“玉祥同志:你好!新出版的《烽火年华》收到。先看了一篇你的传记,写得很好,很生动。我的感受更深了。其他的慢谈。今年特热,祝全家平安。魏巍05.7.25。”
我看到魏巍的回信,眼睛湿润了。两年后,我在《军人本色》后记写道:“面对这厚厚的文稿,我们终于可以松一口气了。作为后来者,我们没有经历过战火纷飞的年代,没有经历过枪林弹雨的考验,可是,我们每天都沉浸在那遥远的年代,为那些可亲可敬可爱的前辈所感动。就在我们编写这部书的过程中,又有几位老战士故去了,我们在悲戚的同时,又平添了一份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而今,魏巍先生和马玉祥叔叔都已驾鹤远逝,可他们的身影仍在我眼前闪动着,身影闪烁出的是信仰的力量,闪耀出的是人性的光辉……
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
作者:刘建军
监制:马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