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在简书看到有日更挑战,在连续写1700多篇文章,中断后时而写时而不写,跟每天的梳理收获和感受,还是有很大的差别,那么就从今天开始作为随笔来完成日更,算是新阶段学习的开始吧!
今天的主题是:预设。
很多时候作为家长不理解自己的孩子、容易误解孩子,往往就是因为有预设。也就是说提前在心里有一个答案在那里,影响着我们跟孩子的沟通。
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带着有色眼镜看人,往往恶意的去解读孩子,总觉得孩子故意跟我们作对,故意不听话、故意找茬、故意逆反等等,那么我们看见孩子的行为就会往这个方向去考虑,我们的态度、说出来的话,言行举止都在表明我们的立场,所以说跟孩子的关系会越来越疏离,原本亲密的亲子关系也逐渐有了裂痕、隔阂,甚至对立和冲突。
比如说我们看到孩子放学了进他自己的房间就把门锁上,我们就想:他是不是又在偷偷的玩手机?又在偷懒?又在做什么我们不想让他做的事情?等等,所以就找一切的借口去到他房间去,看看他到底在做什么,这个时候就失去了原本亲子的信任关系,让孩子觉得很不舒服、很反感,就像警察与小偷这样的对立关系,会让孩子筑起心灵的墙,会觉得既然你不相信我,我也不用做什么好孩子。
所以说预设是极大的破坏亲子关系的元凶,那我们怎么样尽可能的避免预设呢?
一,家长首先要有觉察,照顾好自己的身体和情绪,避免把焦虑的情绪带回家,影响和孩子的沟通。
二,当我们对孩子有了一些预设,可能误解孩子的时候,我们可以深呼吸,暂停下来,问自己:"这些是我以为的,还是真实的呢?”避免先入为主的答案影响我们看到真实的情况。
三,当孩子做了一些让我们很生气的事情,我们先放下预设,等情绪平稳之后,在心里涌起好奇之心:“他这样做一定有一个重要的理由,那会是什么呢?”找机会跟孩子聊一聊,听听到底发生了什么,从而避免误会的产生。
四,训练自己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去看到孩子做到的部分、努力的地方,值得我们肯定的地方,哪怕是很细微的事情,比如说孩子主动的把垃圾带出去这样的一些小事情,这样就会慢慢的扭转之前对孩子的恶意解读,从而建立正向的认知和理解。
(附)语言是窗户(否则,它们是墙)
听了你的话,我仿佛受了审判,
无比委屈,又无从分辩,
在离开前,我想问,
那真的是你的意思吗?
在自我辩护前,
在带着痛苦或恐惧质问前,
在我用言语筑起心灵之墙前,
告诉我,我听明白了吗?
语言是窗户,或者是墙,
它们审判我们,或者让我们自由。
在我说与听的时候,
请让爱的光芒照耀我。
我心里有话要说,
那些话对我如此重要,
如果言语无法传达我的心声,
请你帮我获得自由好吗?
如果你以为我想羞辱你,
如果你认定我不在乎你,
请透过我的言语,
倾听我们共有的情感。
——鲁思·贝本梅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