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变篇
《孙子兵法》已经进入第八章“九变篇”。
这一篇突出一个“变”字,在具体情况下,永远考虑到“变”。《易经》中讲,万事万物中不变的法则就是永远在“变”,军事中的情形也同样。而这里说的“九”,并非是九这个数字。
“九”在古代是虚数,代表“多”,而非确切的数字九,就像歌曲《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中“不拿群众一针一线”不是真的不让拿一根针一条线,而是说小到针和线都不能侵占。“变”即机变、变通。所以“九变”并非特指九种方法,而是强调灵活性和变通的极端重要性。它要求将领不能墨守成规,要像水一样因形就势,随时调整策略。
那么究竟“变数”藏在哪里?
“杂于利而务可信也”:在困境(不利因素,相对于“利”,就是“害”)中,要主动寻找和扩大有利因素(利),才能建立信心,找到完成任务(务)的方法。简洁说就是在“害”中找“利”。
“杂于害而患可解也”:在顺境(有利因素)中,要清醒地认识到潜在的风险和弊端(害),才能提前防范,解除隐患。简单明了说,就是在顺境中保持清醒,时刻注意潜在风险。
这句核心原则也可用现代用语解释“饱带干粮,热带衣。”强调任何时候都要有前瞻性。
具体到战场,列举出实际应用中的机变。
地形的机变 (五地):针对“圮地、衢地、绝地、围地、死地”等不同地形,必须采取完全不同的策略。这体现了“地”是死的,但“人”是活的,策略必须随环境而变。
行动的机变 (五不):“途不由、军不击、城不攻、地不争、君命不受”。这五项是打破常规思维的典范。它告诉我们,最高目标是胜利,而不是机械地执行所有命令或争夺所有地盘。有时候,主动放弃、选择性忽视,才是更高明的策略。“君命有所不受” 更是强调了前线将领拥有临机专断权的必要性,这是基于对战场实际情况的深刻洞察。
记得小时候,我们常用这句在不知道在哪部战争题材的电影里听到话来抗拒听妈妈的话,结果就是被追的滋哇乱叫。
“无恃其不来,恃吾有以待也”是《孙子兵法》中极具智慧的名言。它强调主动权应掌握在自己手中。不要幻想敌人会按你的意愿行动,而要让自己变得强大、无懈可击,无论敌人来与否、攻与否,我自岿然不动。这是一种建立在自身实力基础上的绝对自信。
这是一种双向、辩证的思维方式,避免了盲目乐观和悲观,是高级领导者必备的战略素养。
将领素质和性格的重要性,关乎于战争的胜败,在这里做了阐述。
必死 (勇猛无谋) :易中埋伏。
必生 (贪生怕死) :易丧失战机,被俘虏。
忿速 (急躁易怒) :易被激将法利用,失去理智。
廉洁 (过分爱惜名誉) : 易被羞辱而失控。
爱民 (过度仁慈) :易因保护局部而牵累全军,烦劳被动。
这“五危”说明,最大的敌人往往是自己性格的缺陷。一个优秀的领导者必须进行性格修炼,克服这些可能被对手利用的弱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