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写作#第56天
今天想给大家介绍一个关于选择和决策的重要理论“满意性准则(Satisficing)”,这个理论告诉我们不要去纠结所谓的最优选择,因为在现实生活中最优选择是几乎不可能的事情,首先我们拥有的信息是不完全的,其次,未来是不确定的,再次,我们也不可能考虑到所有选择。所以,在选择和决策上,最好的方式是用满意性准则来替代最优化准则,只要这个选择让自己满意就好,不需要在乎它是否是所有选择中最优的选择,因为最优选择只是一种理论上的概念。
这个理论的提出者是赫伯特·西蒙,他曾在加利福尼亚大学、伊利诺工业大学和卡内基梅隆大学任计算机科学及心理学教授,由于他在决策理论研究方面的突出贡献,并提出了Satisficing策略,他被授于1978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
虽然这是经济学和管理学上的一个决策理论,但我觉得,它在我们日常生活当中也很有借鉴意义,我们经常因选择而困惑的主要原因就在于我们总渴望找到那个最好的选择,而这个理论则告诉我们,即便我们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也不可能找到那个最优选择,所以我们应该放弃对“最优选择”的执着,把评判标准定为“是否满意”,而不用考虑它是不是最好的选择。所谓满意,就是指,你内心有一个相应的最低满意标准,只要这个选择能够超过最低满意标准即可。如果把决策比作大海捞针,最优型决策就是要求在海底所有的针中间捞出最尖最好的那枚针,而满意型决策则只要求在有限的几枚针中捞出尖得足以缝衣服的那枚针即可,即使还有更好的针,对我们来说已经无意义。
如果我们在生活中懂得使用“满意性准则”,那么我们就会少了很多纠结,并且还能避免在选择上花费过多不必要的时间和精力。
有兴趣的小伙伴可以再进一步了解一下该理论的核心思想:
西蒙决策理论的核心思想有两点:有限理性与满意准则
西蒙认为,长期以来,在关于人类行为的理性方面存在着两个极端。一个极端是由弗洛伊德开始的,就是试图把所有人类的认知活动都归因于情感的支配。对此,西蒙提出了批评。他强调,组织成员的行为如果不是完全理智的,至少在很大程度上是符合理性的,情感的作用并不支配人的全部。另一个极端是,经济学家的经济人假设,赋予了人类无所不知的理性。在经济人的观察角度下,似乎人类能够拥有完整、一致的偏好体系,让他始终可以在各种备选方案之中进行选择;他始终十分清楚到底有哪些备选方案;为了确定最优备选方案,他可以进行无限复杂的运算。对此,西蒙也进行了反驳。他指出,单一个体的行为不可能达到完全理性的高度,因为他必须考虑的备选方案的数量太大,评价备选方案所需要的信息太多。事实上,现实中的任何人不可能掌握全部信息,也不可能先知先觉,决策者只能通过分析研究,预测结果,因此决策者也只能在考虑风险和收益等因素的情况下做出自己较为满意的抉择。所以西蒙认为,人类行为是理性的,但不是完全理性的,一句话:理性是有限的。
从有限理性出发,西蒙提出了满意型决策的概念。从逻辑上讲,完全理性会导致人们寻求最优型决策,有限理性则导致人们寻求满意型决策。以往的人们研究决策,总是立足于最优型决策,在理论上和逻辑上,最优型决策是成立的。然而在现实中,或者是受人类行为的非理性方面的限制,或者是最优选择的信息条件不可能得到满足,或者是在无限接近最优的过程中极大的增加决策成本而得不偿失,最优决策是难以实现的。因而,西蒙提出用满意型决策代替最优型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