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装饰是一种理解形式感的乐趣
对一个给定的简笔画图像给予各种装饰,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种是用切合主题的具象图形来装饰,这好比是用简笔画来装饰简笔画。另一种是单纯的形式图案装饰,它抽象,或者随意或者不随意,其装饰性依靠的是一种或者几种抽象元素之间关系来体现。就训练对形式的感觉来说,后一种装饰方法显然比前一种更具有直观优势。
2.美与丑的深厚度
美的深厚度在于内在秩序与情感的契合。美感和丑感是由内在秩序表达的,这种内在秩序同样也间接的传达出各种情感,只是后者更微妙,更有多义性,而前者则更加有个体感受的差异性。当美感或丑感并没有同情感发生十分紧密的联系并使我们相对清楚的意识到时,美与丑的深度和厚度是欠缺的。欠缺深厚度的美感是单纯的装饰,或者仅仅叫做“美化”或“修饰”,严格说来,充其量只能说“很好看”,而不能说“美”,不论装饰的图案是否复杂,是否切合主题,是抽象还是具象。内在秩序即形式,形式会自然的引导内心状态,从而间接的引向某一类情态。我们只有在实际的练习中才能创造形式,并且在不断观察与体会的过程中逐渐强化形式与情态直至相对具体的情绪的关联力度,即逐步建立美与丑的深厚度的意识。直接告诉孩子什么是美的,为什么美,是最坏的教导,没有之一。但是,应当通过引导分析一些很失败的秩序结构来让孩子对什么是丑的,为什么是丑的有所意识。因为美的形式是有待创造和发现的可能性,而美与丑即便在最宽泛的相对性中,丑也比美有体验上的先在性。有言到,丑到极致为美。此言亦不可做字面理解。唯有美与丑都具有了相当的深厚度的时候,它们才是可以贯通并且可能是不可比较的。没有深厚度的美丑,有很强的可对比性。我们都很容易说,我觉得这个真好看,我觉得那个真难看。
3.材料需要被理解
在材料的选择上有两种主导方向。一种是以现成易得顺手巧妙等便利性原则来主导,比如在做瓢虫时用毛根做腿用彩色铜线做触角。它们方便且容易造型,能够达到生动和栩栩如生的效果。再比如大部分的幼儿手工,诸如蛋壳装饰画,多材料粘贴组合的装饰品等。然而,除此之外,这种导向选择很少能挖掘出材料的意义,也就是说,所使用的材料并没有与表达之间建立微妙的联系,材料仅仅作为材料本身的功能性来被使用。另一种导向是,将材料当做表达主题的内容的一部分,这一部分和所要表达的那种主题的感觉有相对明确和有强度的联系。比如,在制作水母的时候,经过思考,选用透彩塑料细绳来做触角,能够表达出你所体会到的在水中的这一神奇物种的神秘,柔软,漂浮犹疑,捉摸不定。如果你能体会到这些,那么在制作过程中便应当如是引导孩子去体会,体会这种材料和主题和所要表达的感觉之间的微妙但契合的关系。任何材料都有局限性,但创造意义却没有局限性。打破材料本身的局限性的方法在于,在主题的表达中让材料具备新的意义,而这之所以可能,在于你所体会到的那种感觉将材料与主题关联在一起,并统摄了这两者。由此,我们才能够说,某种材料“有了生命”,因为它已不再被单纯的作为功能,而是更加的被作为意义来使用的。
人,也是一样。
感谢在先,请勿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