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运城国际公众号发了一篇文章《莎士比亚剧|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个问题》。
随后,有一位听众留言:
国际学校的老师为什么都如此钟情于外国题材,中华文明五千年难道就没有可以选用的题材?说到底我们是中国人,为什么我们自己的好东西不拿来介绍给孩子们,而要过多地宣扬西方文明?
看到这个问题,本想置之不理,因为大概在一两个月之前也有听众在后台问类似的问题,我简要作了解答。但是一再被误解,心里颇不畅,就再回!写着写着写多了,限于微信平台字数控制,只得分三次回复(其实也许两次就行),现再贴于此,给关注我们的朋友一个详细的交待。若有不当之处,也欢迎南明教育旗下战友匡正。
以下为回复内容:
如果您真正了解我们的课程,就会知道:我们的课程总体上来说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要远远大于对外国文学的涉猎。一二年级我们采用字源识字法,请问这算不算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四年级开始,我们要穿越整整一年的“农历的天空下”课程:二十四个节气,李白、杜甫、苏轼等几位著名诗人、几百首经典古诗词、各类小品文,这是不是传统文化?到了五六年级之后,我们有《世说新语》课程、三国课程、水浒课程、《人间词话》课程,这都是正在践行着的。在我们“全人之美3.0”及以上的版本中,将来到9-12年级(甚至从小学高段开始),诸子百家课程都将将一一植入,请问还有哪种教育能在同时兼顾“身体课程”、“艺术课程”、“道德人格课程”的同时将如此大量的中国传统文化都带给孩子们?
南明的语文教育肩负着弘扬(复兴)传统文化的使命,我们要让孩子将来无论走到世界哪个角落,都不忘自己是个中国人,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中国风,天下心”。
当然,我们在小学中低段的绘本阅读和海量阅读中会有比较多的外国儿童文学作品,但那是因为中国儿童文学作品起步非常晚(您追溯一下,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之前中国的儿童文学作品您能想起几部?),而国外的儿童文学要早很多,自然淘洗了一批经典之作。即便如此,中国的儿童文学作品只要足够经典,也照例被我们收录在课程中,曹文轩的《草房子》(同时也是小学五年级的童话剧之一),包括四大名著之一《西游记》也是我们五六年级的课程,近现代的优秀国内儿童文学,都是三四年级海量阅读的一部分,我们的语文课程几乎囊括了国内外文化的精华,并仍然处在不断开发和更新中,如果将我们定义为“过多的宣扬西方文明”,是不是有点片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