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鬼习惯,我不要

图片来自网络

吃着儿子买回的早餐写晨读感悟是种什么样的体验?我不会告诉你的,哈哈!

学习力,执行力,驱动力,影响力,太多“力”了,《习惯力》到底又是个什么鬼?

默默去豆瓣补功课。

内容简介开头是这么一句:无论你是只管理自己,还是领导一家《财富》500强企业都应该杜绝这20+1个魔鬼习惯。

回头再看晨读分享的三点,汗颜,我真的都有,一个不少。

首先是犯了1、2、3、7的错误。习惯上,我们解决问题倾向于只做1、2、3,即评估、找出问题,制定方案执行。却漏掉了4、5、6,这三个推动方案进程的关键步骤,它们分别是说服上司、说服同级、说服下属。

解决家庭矛盾,我也常犯这样的错误,更多地把焦点集中在问题上,而忽略了如何说服家庭成员更好地配合行动。开个家庭会议,倾听彼此的感受、写下各自的想法,如此,方案落实会更加顺利。

第二点,人际交往过程中的反馈。我们极少甚至不会征求身边人对自己的意见。如作者指出,因为我们都害怕听到答案,我们经常回避自己需要知道的真相。

这一点我做得还不如自己九岁的儿子,他时不时会问我,妈妈,你觉得我是怎样一个人?我有什么缺点和优点?你觉得我将来做什么合适?

我们更多地被教育不要在乎别人的评价,而干脆屏蔽了别人对自己的反馈,于是我们失去了许多调整自己提升自己的机会。所谓积重难返,等到我们自己发现自己的问题,往往已经太迟。

从今天起,下决心收集身边人对自己的反馈,勇敢去面对不够好的自己。

第三点,并不存在什么完美的行为模式。“金无足赤,人无完人”,道理都懂,但实际做起来我们却忘得一干二净。

我们要求自己的孩子性格最好,成绩最好,能力最出色,兴趣最广泛,不允许孩子有短板,必须样样补齐,做个多面手。事实上,追求事事完美的木桶理论早已过时,发挥自身最大优势,打造个人品牌,提升自身核心竞争力,在未来的人工智能时代才是最划算。

即使追求完美的乔布斯,他自己也不是个完美的人,他是一个扭曲现实、怪癖,不近人情和挑剔苛刻的家伙,却偏偏是这样一个人改变了世界。

所以学会接纳所有的不完美,我们无法做到事事完美,只能在所擅长的领域,追求更好,越来越好,无限地逼近完美。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