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190
理查德•尼斯贝特指出,环境“乘数”可以把很小的基因因素放大,产生巨大的效果:基因决定了一个孩子只是比其他孩子稍微好奇一些,但如果环境能满足他的好奇心,那么这个孩子就可以比其他孩子聪明许多。反着看这条理论,既然无法快速提高智商,那么有没有策略或做法可以当作认知“乘数”,放大目前的智力水平呢?的确有三种:抱有一种成长心态、像专家那样练习,以及建立记忆线索。
想要终身成长,请像专家一样思考
老话说:“自以为能或不能,都有道理。”如果说真有什么比才智更重要,那当然要算态度了。心理学家卡罗尔,德韦克的研究引发了诸多关注,因为她正好证明了只是信念,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习与成绩,也就是说,你要相信智力水平不是固定的而是在很大程度上掌握在自己手中。
德韦克和她的同事的很多研究成果都得以重现和拓展。在一个早期的实验中,她为纽约市七年级成绩较低的学生开办了一间工作室,向他们讲授有关大脑的知识以及有效学习的技巧。半数人拿到了一份有关记忆的幻灯片,另外半数则知晓了努力学习会如何改变大脑:当你用功学新东西的时候,大脑会形成新连接,假以时日就会让你变得更聪明。后一组人被告知,开发智力并不是让智力自行发展,而是要通过努力和学习在大脑中形成新连接。在完成工作室的课程后,这些孩子重新回到课堂之中,但他们的教师并不知道其中一些人学到了刻苦学习可以改变大脑。
在学年结束时,与秉持传统观点、认为智力水平在出生后就已定型的前一组“固定心态”的孩子相比,那些采纳了被德韦克称为“成长心态”、相信智力在很大程度上受自身控制的后一组学生成了更主动的学习者,进步也更大。
好奇心驱使德韦克展开了研究。她一直想知道为何有人在面临挑战时会变得无助并走向失败,有人则能尝试新策略,加倍努力,从而应对失败。她发现,这两种人之间存在着一个根本的区别,那就是他们看待失败的原因不同。那些将失败归咎于本身无能的人一一说“我就是不够聪明”的人—会变得无助;而那些认为失败是努力不够或策略不对的人则会深入发掘,尝试不同的做法。
德韦克发现,有的学生以成绩为目标,而有的学生则以学习为目标。对于前一种人来说,他们努力是为了证明自己的能力。对于第二种人来说,他们努力则是为了学到新的知识或技能。追求成绩的人会在无意识中限制自己的潜力。如果你在意的是证明或显示自己的能力,你就会挑选那些自己有信心克服的挑战。你想在他人面前表现得很聪明,因此你会一遍遍地重复自己擅长的东西。但如果你的目标是提高自己的能力,你就会选择难度不断加大的挑战,而且会把挫折理解为有用的信息,从而集中注意力,更具创造力,也更加努力。“如果你想反复演示某件事,'能力’就好像在你的体内静止下来一样;如果你想提高自己的能力,那么它就会活跃起来,变得具有可塑性”。德韦克说。以学习为目标激发的思路和行动,与以成绩为目标激发的完全不一样。
矛盾的是,对于某些明星运动员来说,关注成绩反而会导致发挥失常。人们常称赞他们是“天生的”运动员,而他们自己也认为成绩是由天赋决定的。如果他们真是所谓“天生的”运动员,顺着这个思路想下去,那他们又何必努力训练呢?他们应该不用训练才对,因为需要训练正好证明了他们的天赋不够优秀,根本达不到标准。关注成绩而忽视学习与发展让人不敢冒险,而过于关注自己的形象,就会害怕别人说自己必须竭尽全力才能取得不错的成果。
P194
学习执行力比学习技巧更重要
无论见识过哪个领域一钢琴、象棋、高尔夫的专家,你或许都会惊叹,他们的能力必定是天分使然。但是,专业人士的表现也并不总是出自某些基因因素或智商优势。在安德斯•艾利克森看来,他们的优异表现多来自数千小时积累的刻意练习。如果说反复做某事可以被称为练习,那么刻意练习就是另外一种完全不同的东西:它是目标导向的,通常要独自进行,而且要反复努力超过目前的水平。不管在哪个领域,专业人士的表现都被认为归功于大量复杂模式的缓慢积累。专业人士要具备知识,知道在不同的情况下应该采取怎样的行动,模式就是用来存储这些知识的。以一名国际象棋冠军为例,他在研究棋局的时候,可以想出许多走法,每一种走法都会在心里积累下来。其中的努力、失败、思考与不断尝试就是刻意练习的特点,它们打造出了新的知识、生理上的适应性,以及复杂的心智模型,从而让人超越以往的水平。
米开朗琪罗在西斯廷教堂的穹顶上绘制了400多幅真人大小的画像。据称,他在完工时写道:“如果人们知道我为了精于此事付出了多少心血,整个事情看起来就不那么美妙了。”在崇拜者眼中,这是超常天赋的体现,实际上却是4年艰苦卓绝的虔心工作造就了这一杰作。
刻意练习通常毫无乐趣可言,而且对于大多数学习者来说需要在教练或培训者的指导下进行。他们可以帮助学习者找出需要提高的环节,把学习者的注意力集中到特定的方面,并提供反馈以确保判断和认识的准确性。刻意练习中的努力与坚持会改造大脑与生理机能,使之适应更出色的表现,但你只能成为一个领域的专家—刻意练习不会带来优势或益处,让你在其他领域拥有专长。一个关于用练习改造大脑的简单例子就是治疗手局部肌张力障碍。这种综合征会出现在一些吉他手和钢琴师身上,他们的反复练习会改造大脑,让大脑以为两根手指已经融为一体。通过系列具有难度的训练,他们可以逐渐恢复单个手指的能力,使两根手指重新分开活动。
专业人士有时会被认为拥有一种神秘的天赋。其中的一个原因是,有些人在自己擅长的领域里,能先观察一套复杂的行为,然后通过记忆复现这套行为中的每个环节,做到分毫不差。莫扎特只需听一遍曲子,就能把乐谱写出来,并因此出名。但艾利克森说,这种技能并非来自第六感,而是因为专业人士多年来在相关领域里积累了知识与技能,培养出了超常的感知与记忆能力。大多数专于某一领域的人到生活中的其他领域,也只是表现平平的人。
艾利克森从研究中发现,成为某个领域的专家,平均要在专业上投入一万小时或十年的练习时间,而其中最为出色的人把大部分时间花在独自进行刻意练习上。这里主要想说明的是,专家级的表现需要高质量的练习,而不是靠遗传因素。另外,对于普通人来说,想成为专家并不是什么不可能的任务,只要你有动力和时间,并能强迫自身去实现这一点。
人生如棋,日拱一卒
我一直以来都不了解,有什么成长型思维和固定型思维,直到一次听樊登读书听到了《终身成长》这本书。不过我有一直坚信易经里面的一句话,同时还是清华大学的校训。这句话就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今年3月份,我参加了笔记侠的21天线上训练营,通过训练营之后,成为了一名笔记达人。进入笔记侠大家庭后,知道了很多之前没有接触过的笔记方式,例如:创意导图、知识卡片、视觉笔记等。
当时看了不同分舵的历史作品,感叹这笔记做得也太好了,想着某一天也可以做出这样的笔记。随后4月份华南区的老大——水晶,开了乐写人生的笔记训练营,于是果断参加了。在这个训练营中,学到了一纸笔记术、思维导图的一些实际应用、读书笔记的写法、知识卡片以及视觉笔记。作为一个手残党,在学习制作视觉笔记的过程中,也很享受。
人生不能自我设限,不要想着我没有这个天赋,而是应该去学习,并制定相应的练习计划,同时最重要的是去执行计划。很多技能在刚学的时候,用起来肯定是比较困难的,一定要有成长的心态,才能走得更远。
随后到了5月份,小小sha舵主开办了第一期的14天导图+卡片训练营。盘算着自己的时间,以及4月份接触了相对初级的知识卡片制作方法,希望再次提高自己的能力,继续入坑学习。
在此期间,每天都有课程要学习,针对不同的要点,都有训练作业。每天大概需要花费2-3个小时的时间去完成作业,然后根据点评以及自己的创意去迭代作业。记得当时有个小伙伴说了这么一句话:死磕自己,最坏也是大器晚成。我想这也是一个成长型的心态,所有人在这样的心态下,几乎所有小伙伴最后都完成了训练营的任务。
本着功利性学习的原则,我认为在导图和知识卡片的技能掌握程度,对我的生活和工作暂时是够用了,所以没有再继续跟着去做第二期的助教。当然有的小伙伴接着参加了第二期的助教,目前还在第三期充当教练,短短2个月的时间,他们的水平已经提高了很多。正所谓,你的时间花在哪里,决定了你将成为什么样的人!
如果想要成为某个领域的专家,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去刻意练习。
如何刻意练习呢?需要建立记忆线索,并花大量的时间进行刻意练习,将记忆线索进行块状花,形成条件反射的心智模型。
人生如棋,日拱一卒。如此行事,你终将成为某个领域的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