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结构决定行为,所有的能量沿着最小阻力之路进行。
我们往往认为,是自己的心理状态影响事情的成败。于是,我们不断调整自己的心理状态,也试图提高自己的意志力、执行力。
作者认为,决定事情成败的,其实是我们生活的结构。他提出,能量总是沿着最小阻力之路流动的,我们的行为都趋向于阻力最小的道路,简单的说,我们必须首先创造出全新的行为结构。
其实我们都是循着这样的最小阻力的道路来生活的。比如,我们走路的时候,都喜欢走捷径,抄近道儿,这就是阻力最小的道路。如果现在,我们要从一栋大厦的70层去到旁边大厦的60层,我们唯一的运动路径,就是跟着电梯、楼梯和大门走。大厦本身的设计结构,决定了我们的运动路径。
第二,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最小阻力之路牵引我们回到原点,就像荡秋千一样,觉得自己来来去去,却并没有进步。
作者发现了一个规律。当我们尝试去解决一个问题的时候,我们就会采取行动,来避免我们不想要的结果发生。那么,通常来说,问题越严重,我们就越会采取严厉的行动。但是一旦行动奏效,问题得到缓解了,我们就不再采取行动了,就会松懈下来,结果是:问题就通通都回来了。这个过程就像荡秋千一样,来来回回,摆来摆去,所以往往你用尽全力,却并没有看到明显的成效和进步。
第三,在创造过程中,最小阻力之路牵引着我们不断达到理想愿景,遵循最小阻力之路我们就能达到自己想要的结果。
创造力的结构,相比之前所说的“拉力—反作用力”这个模式来说,是一个更高的结构性张力。有两大元素组成:一个是对于你想要创造的成就明确的愿景。
另一个是对你的现状清楚的认识。这样,我们就形成了一个全新的结构性张力:愿景会提供给你强大的拉力,驱动你去行动。现状的作用,也是驱动,通过愿景和现状之间的落差,来推动你不断向前,创造出自己想要的结果。你内心的愿景越明确,就越有可能创造出自己想要的结果。
在创造过程中,将经历三个阶段:萌芽期,同化期,完成期。
第一个阶段是萌芽期,在萌芽期,你最重要的事情就是作出重点选择,然后将所有资源都集中在这个选择上。做选择也是需要练习的,你必须经历痛苦和放弃。要记住的一点是:只有一个最重要的选择,才能让你真正开始接下来的创造——所以,选择你真正想要的东西,无论它是什么,当你下定决心去选择之后,你会发现,之前所有困扰你的事,都开始烟消云散了。
第二个阶段你会来到同化期。从最开始的不确定,有些担忧,到同化期,你会大量吸收知识,发现机会,你会发现,实现自己的愿景根本就不难,你开始广泛的学习,大量地同化知识,你甚至感到自己是无所不能的。当你写作时,你笔下流淌出越来越多的惊喜。当你做事的时候,你感觉自己有越来越多的能量和动力去完成。这是创造历程中最美妙的时期,说明你正在经历飞速的成长。
第三个阶段是完成期。很多人会在完成期的临门一脚败下阵来,明明已经做了大量努力了,到最后却总是功亏一篑。到完成期,我们最重要的事情就是放手,坦然接受作品已经被创造出来。然后潇洒地开始自己的下一段创造旅程。
此外,在创造过程中,最常遇到的是两大障碍。
第一是时间差,也就是我们想要的结果总是比预期来得慢一些,我们要训练自己的耐心和等待。
第二是厌恶现状,保持对现状客观清醒的认识,是我们每个人都会遇到的挑战。而客观真实的面对现状,评估现状,才能让我们真正走完创造的旅程。
这本书最颠覆的观点之一,就是对我们“解决问题”的思路的反思和批判。
作者的理由是,一个喜爱解决问题的人,一个长期用解决问题的思路来思考的人,往往是没有创造力的。当我们热衷于解决问题的时候,我们仍然在顺应环境,也始终在做着各种各样的事情,来避免自己不想要的事情发生。我们太习惯于解决问题了,这个思路让我们很少去认真透彻的思考,自己想要的究竟是什么。
所以,要超越问题,把注意力放在自己真正想要的结果上。时刻提醒自己,创造的过程,就是采取行动,真正创造出自己想要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