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扁平的世界里深入思考

思想最有力的证明在于践行!

这是读完《慢思考》给我最大的启发。长期以来,我都是忙完一件事接着做另一件事,没给自己一点喘息的时间。

这样的结果是,我不得不在七月中旬调整自己的写作计划,读书计划,长期累积的压力已经让我喘不过气来。

01

那段时间,我处在盲目的勤奋中,没有给自己太多的时间放空。

读的书也比较单一,偏感性。对认知心理学,大脑运作的模式也不太理解。

后来,我学会了合理安排时间,把相似的内容放在一起读,还留了充足的时间休息。慢慢地,我明白了休息并不是浪费时间,而是为下个任务补充能量。

同时,写作时间段内,我也尽量让手机处于离线状态,一次专注一项任务。写完再回复读者留言,或者与编辑们沟通。

这种做法其实遵循了以下的原则:

合作安排任务,分批处理任务,让自己处于不受外界的干扰状态,完成一批类似的任务,休息一段时间,再去完成下一批任务。

02

第一次读到“知识就是力量”,我还在读高三,听到这句话内心无比的震撼。

第一次写下“30岁前出一本书”,我还刚入所在的县城的作家协会。如今这个愿望没有按既定的目标实现,却以其他的方式实现了——30岁出了一本电子书。

这让我更加坚定了一个想法:清晰且正确的目标是一切思考的基础。

我也克服了身上了一些偏见。如果现在要给成功归因,那肯定不是因为能力出众,而是我选定了一个方向,持续专注地努力几个月。

这种内省式思考,让我摆脱了“自我服务偏见”。又一次帮助我走出人生的迷茫期。

03

等我真正理解自己面对的问题,我开始思考如何在现有的知识范围做出最好、最有创意的决定。

如今,打开手机,信息变得廉价而泛滥,放任外界的信息不断切割自己的注意力,无异于慢性自杀。

深入细致的阅读是我思考非常重要的一部分。通常我会选择一个安静的地方,拿出心仪的书,耐心地读着某一章节,或联想,或分析,或归纳,或演绎。

这种阅读模式给了我无限的灵感,给我写作注入了一股清流。书中的某些句子与场景指引着我完成自己的作品,作品里通常包含着自己的看法。

04

当然,一味的埋头写作也不能出好作品。真正的对话至关重要。

前几天,我与弘丹在微信上进行了半小时的闲聊。我们的闲聊不是老生常谈,而是一种深入“讨论”模式。

我分享了近半年的发展与变化,她不时地提出自己的看法,还引导我说出新的内容。

真正的对话,谈话内容会牵涉到浓烈的个人感情,也会综合彼此的看法,创造出新的作品。

所以,谈话的第二天弘丹就有了新作品《努力的姑娘,运气都不会太差》。

在真正对话中,得到最珍贵的礼物就是写出有温度的作品。

05

其实,弘丹与我交流过程中最认同的一点:我们在写作过程中都做到了“离线思考”。

我们都不是专业作者,除了写作,还有工作上的任务要完成。但我们每天都会抽出一到两小时,不受干扰去码字。

首先,我们都找到了一天中思维最活跃的时间段。小熊是早上六点,弘丹是晚上十点。

其次,我们无论多忙,每天会抽五分钟来安排第二天的事情。

最后,我们一次只完成一个选题,能拒绝外界的一些干扰。

06

可见,弘丹与我每次做的事情并不多,唯一做的好的地方就是持续地专注。

那如何保持专注,深入地去思考,去写作呢?《慢思考》里提出的四点建议,可以借鉴一下:

第一,彻底离线,抽出固定地不受干扰的时间,完成工作与对话。

第二,批量处理任务,尽量减少切换次数。

第三,恢复正常的睡眠模式。

第四,科学应对压力。

当然,生活远非写作那么简单。很多问题也不是想清楚了就能马上实现。但遇到了困难能深入去思考,本身就比别人就有优势。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思考也一样,必须给自己定个基调,尝试去做些改变,才有机会用到知识,让知识发挥它自有的能量。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