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安妈组织了两场故事会,在宝贝们临场介绍自己及作品环节,安妈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
一上来就能清楚表达的宝贝们的家长都淡定自若,而刚开始要想一会儿的宝贝们的家长都着急上火,家长越着急,孩子越不愿意表达,孩子越不愿意表达,家长越着急。
而家长着急的方式也各不相同,有的喋喋不休的催促孩子,有的在一旁代替孩子说并让孩子重复,有的甚至冷了脸推搡着孩子,有的干脆给孩子贴上标签,害羞,胆小……
或许是现下整个社会对于孩子教育的焦虑影响了家长的心境,或许是别人家的孩子流畅的口头表达让家长有些恨铁不成钢,不管怎样,为人父母总是为孩子着想的,出发点总是好的,但是我们是否用错了方法,是否太过着急了呢?
前不久安妈看到一篇评论央视节目的文章,这个节目大概是花了十年的时间用镜头追踪了一些孩子的成长,内容有些记不清了,但其中有两个同龄女孩给安妈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
十年前,A的妈妈一脸焦急忧虑,说孩子不爱说话,内向,有些古怪,想让孩子变得外向一些;
B的妈妈笑容淡定,对孩子的评价是不爱说话,很安静,但是没毛病,因为她和孩子爸也属于比较安静的类型。
十年后,镜头下的A和B,A表情淡漠的诉说着和妈妈的种种不合,而B脸上恬淡的笑容,幸福的模样即说明了一切。
安妈跟一位阅读推广人聊天,从孩子很小她就陪孩子阅读,孩子会被绘本被故事吸引,她读的时候孩子非常专注,但孩子的语言表达并不尽如人意,三岁前只会称呼和简单的两三字表达。相比较而言,安安就属于说话比较早的,两岁的时候基本就能完整的表达句子。
我问她:“你难道不着急吗?”
她说:“急什么,就语言来讲,孩子也是分输出型和输入型的,我家宝贝属于输入型,你家安安就属于输出型,输出型和输入型也不是绝对的,每个孩子的发育阶段都可能会出现输入和输出转换的现象,比如我家现在三岁半上幼儿园了,他已经可以在小朋友面前讲故事了,输入转向输出了。”
安妈曾经也是一个着急的妈妈,安安小时候大动作的发育比较迟缓,那时候安妈还在上班,早出晚归,找人帮忙带孩子。
总有一些同事关心的问起安安的情况,常说三翻六坐七爬,安安没有一个跟得上节奏,七个月了不会坐,甚至一岁了还不会爬,同事们都会说,哎呀这孩子是不是老人抱的多了,要练习呐,你要注意啊。安妈回家就会着急的训练安安。
安爸却总是说,孩子不是不会,只是不肯,你对他的耐心太少了。
现在安安也能跑能跳,能吃能睡,能说会道了,当然该会的也都会了。
安妈也曾经是一个喜欢给孩子贴标签的妈妈,曾经写过关于安安胆小的文章,不敢在小区马路上下地走路,不敢玩高的滑滑梯。
可是安妈发现他却敢于在两个小朋友大声吵架的时候上前劝架,敢于上前跟陌生的哥哥说哥哥我可以跟你一起玩儿吗,敢于在人前表达自己。
当然现在安安一个人不牵着妈妈的手也可以和乐乐妹妹在小区马路上玩,也会注意到车还会大声提醒妹妹,也经常玩高的滑滑梯,每次滑下来还跑到我跟前说妈妈我再也不怕大滑滑梯啦。
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同样也找不到两个一模一样的孩子,即使是双胞胎,拥有相同的容貌也有不一样的个性,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独特的成长轨迹,为人父母需要做的是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提供温暖亲切的亲子陪伴,丰富多样的语言环境,及时适当的肯定鼓励,只需适时播下种子,然后耐心静待花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