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潮之上
晚上儿子打电话回来了。原以为他昨天会按惯例打来,却没有;问起原因,说是忙一份下学期开学赴香港的简报。我不解:“不是下学期才去吗?”“是啊,但现在就要交上去了。”他解释道。
下学期开学后,他们课题组一行四人将去香港参加一个活动,博三博四各去两人。儿子语气里满是期待。我问他是去作报告吗,他说不一定,也可能只是做个展板,向与会者介绍研究内容。言谈间,他也流露出了对就业的焦虑。
他说,上海交大明年要招5000名博士生。“这个数字太大了,我原本以为没那么多。”他补充,“以前估计也就一两千,现在扩招,某种程度上也是在用学历延缓毕业,缓解就业压力。”
这让我想起前段时间车上同事说的,我们自贡市区的医院现在连研究生都不收了,只要博士生。我不禁感叹:已经卷到这种程度了吗?我哥的女儿因不愿呆在乡镇卫生院,现在仍在家里拼命看书再考研究生,去年没考上,想要考上医学研究生,得需要多么大的勇气和毅力。教师岗位也是,很多地方连本科生都不要了,直接要研究生。
上学期末,朋友的女儿考上一个稍偏远的县城教师编,一开始还高高兴兴地参加考试、面试、体检。可等到真要去了,却在家哭起来,不肯去,嫌弃那地方离家远,又偏僻。也难怪,那姑娘身高一米七,长相端正,家境也好,条件这么出色,去偏远地方确实有些委屈。但她父母很有主见,半点不由她任性。劝不动,就让她哥哥劝——如今就业压力这么大,能考上编制多不容易,别人想求都求不来。最终,在全家人劝说下,她还是去报到了。
还有些同事的孩子在家备考,连考几次都上不了岸。我们学校有个年轻老师,代课快十年了,一直没考上编。倒不全是没考上,有时候连考试资格都没有——专业不符、学历不够等等。她刚来代课时才毕业,如今已过而立。最近学校教师超额,代课教师只能清退,她才真正感到恐慌。就业压力像一双无形的手,紧紧的拽住了她。其实她教书挺在行,教的班级学科很优秀,孩子们也很喜欢她,教学上也很用心,还拿过区级荣誉,这是非常不易的。
窗外夜色渐浓,我轻轻合上电脑。想起白天为“AI教案”手忙脚乱的自己,想起儿子对未来的期待与不安,想起那个被迫走向县城的姑娘,更想起学校里那位可能即将离开的优秀代课老师。这个时代推着我们不断奔跑,学历、编制、AI……一个个新名词像浪头打来。但教育的本质究竟是什么?是那一纸文凭,还是真正触动心灵的力量?也许在追逐浪潮的路上,我们更需要守住那份最初的初心——就像那位代课老师站在讲台上时,孩子们眼中闪烁的光。那才是任何技术、任何学历都无法替代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