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对花的感受是始终如一的。从五万年前的尼安德特人,一直到现在生活在互联网时代的人们,都一样用花来表达爱情、友情、亲情。我们用鲜花装点我们的生活起居,用绿植来美化家园城市。花有花语,每一种都有它在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下的涵义,我们除了用花来点缀生活,也将花载进我们的文化里,代代相传。
花象征的是美。对美的感受和物理研究却截然不同。
对美的物理研究好像仍停留在黑暗时代。科学家推演着弯曲时空的数学公式,却不曾试着解答美的方程式。谁都知道北方树林在秋天的景象:大地、红枫,加上披肩榛鸡。用传统物理学的方式来看,在每平方米的土地上,一只松鸡只能代表千分之四左右的质量或能量;然而少了松鸡,大地一片死寂。没有花,世界对人类来说就是死寂。
我们这些非专业的人士,对花朵的认知都还停留在感性的层面,嗅到花香,瞥到花貌,自身心感受到一种深藏在潜意识中的愉悦,然后戛然而止。很少会去探究花香的意义,花貌的作用,甚至对于花的名称、种类,也甚少问津——据说世界上的花的种类超过几千万,但是我大概只能认识常见的十几种。是不关心,也是一种对生活的漠视。这次读的书《花朵的秘密生命:一朵花的自然史》恰好是一本用文科生的描述来科普植物学的书籍。让我们弥补了很多以前从未关注过的东西。
一,美的物理以数学为基础
虽然对美的感受,感性与理性截然不同,但事实上,用理科的思维去解剖美学,还是能得到很多有趣的东西。比如说著名的“黄金比例”,其广泛地存在于松针、软体动物的壳、鹦鹉的喙与螺旋状星系,也存在于我们内耳螺旋状的耳蜗里,音阶以近似的频率振动;音符和低一阶的音符,两者振动频率相除,得到的也是近似的比例。美的模式不断重演。这是大自然的规律,也为人类的美的创作提供了理论基础:古埃及的金字塔、希腊帕特农神庙以及几乎所有的美术甚至音乐创作,依循的都是这个比例。还有向日葵的种子数量呈螺旋状递增,有二十一、三十四、五十五、八十九粒的不同类型:前两个数的和构成下一层级。
二,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
每一朵花都是一个独立的生命。书中用“观察、触碰、品尝、嗅闻、聆听”这种感官的词来赋予花朵人格。花是否具有如人一样的花格,我说不好,但是植物确实会对这个世界做出回应,有自己观察、触碰、品尝、嗅闻、聆听这个世界的方式。
观察——看到阳光,植物花茎细胞的感光性开始起作用,花茎的生长带动了向日葵的朝向。植物细胞可以看到光谱中的不同颜色的光,甚至人类看不到的波长的光,比如紫外线。
触碰——植物对触碰非常敏感,人和动物、昆虫的触碰,风的吹拂。随着触碰植物部位和次数的不同,会改变植物的是否关闭气孔、延后开花时间、增加新陈代谢速率、制造更多的叶绿素等等。
品尝——根对于周遭土壤的感受,探寻养分;叶子对毛虫唾液的味道的反应,还能闻到或尝到烟的味道。
聆听——特定的声波会促进植物更快发芽。由蝙蝠传播花粉的植物会用花瓣反射蝙蝠发射的声呐。
也许花朵感知与回应的这个世界的方式与人力的想象不同,毕竟就如书中所说:我们无从得知,因为我们看不见。也许,再也没有其他事情,比想象那些超乎自己演化经验的情形,更让我们感到无力。
三,植物的社会:协作共生、合作竞争
如果把给花朵赋予人格,那么,花朵也是生活在植物的社会中,花朵也遵循着协作共生,与合作竞争。合作是自然界最基本的组成原则。竞争也是自然界最基本的组成原则。
大部分的花都得依靠跟自己完全不同的物种,把精子带到另一朵花,再把其他相配的花的精子带到自己的子房中,通过这样的协作达到共生。同时,昆虫与飞鸟们,也要依靠花提供的花蜜、养分来维持自己的生存。这样的协作共生是自然界几千万年来的磨合产物,这种模式在这个世界比比皆是,人类社会亦然。
植物的社会,除了存在着共生协作,也同样有着合作与竞争,植物和传粉者的互利共生关系不像婚姻关系,反而比较像军事竞赛。书中描述的颇为生动,就好像花朵研究出了一枚导弹,昆虫马上就要研究出一枚反导弹。彼此在竞争中不断地进化,成就了几千万年后的今天这个多彩纷呈的世界。
四,适者生存,自然选择,环境可以改变一切
植物和传粉者的互利共生关系并不是那么稳定有效,个别植物会形成一对一的互利共生,但这样的风险极大,一个物种灭绝会带来另一个物种的消失。所以,大自然的鸡蛋往往不会放在一个筐子里。昆虫们对野地充满经验,只凭选择和运气决定该怎么做。花也会自己尝试变换颜色,从而达到预期效果。
从这个角度来看,花朵所进化出的一切,都是为了繁殖。花香如是,花蜜如是,花粉如是,花朵本身也如是。基因突变更是自然选择的常态,个体因为基因突变更能适应环境,并且提升了生存与繁殖的概率。正因为如此,基因突变渐渐变成了常态。人类也由此发展出了基因改良技术。基因改良技术,就像是潘多拉的盒子,打开就无法再合上,而会带来什么后果,世界会被改变成什么样子,我们人类会受到怎样的影响,并不是一两个时代就能看到。生命并不等于生物体本身,也不是一棵树,而是创造树的那双手。现在,人类正在试图成为那双手,或者取代那双手。
五,天人合一
最后,书中的描述,是以西方的科学的角度,从物理、化学、生物的层面,为我们展示花朵的秘密与发展。而我从中读出了中国的“天人合一”思想。
比如自然界的共生:食物、味道,与性。无论是花朵、昆虫,还是飞禽、走兽,还是我们人类,都是如此。在一个地方有用的化合物,在另一个地方也能产生效用。我们都来自同一盅原生汤。我们是自然的一部分,不可分割。
我只可能在生命的历程中看清演化的面貌,这历程无所不在,拥有上帝般的模样。
而我,不希望人类成为这个世界的上帝。
——廖木空青
2019/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