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平安同时起步的公司,为什么与平安的差距这么大?”
“为什么20多年后,平安仍能保持旺盛的创业精神?”
“从单一的产险,到成为综合金融集团,为什么公司的效率反而越来越高?”
“为什么平安能让来自五湖四海的人才合作愉快?”
回想自己毕业一开始进入平安到今年的4月份,竟然有8个年头,连自己也没想到会待这么长的时间。在此期间,我做过销售,销售管理,培训管理,队伍管理,不同的岗位,收获到的是多种尝试和多样挑战带来的新鲜感和乐趣,还有不同团队带给我的温暖和启发。
也许从我自身的经历和感受中,从平安的企业文化里能够找到上述问题的一点答案。
优美的职场环境促留存
当时来到平安,最大的震撼是欧式建筑风格的职场,感觉自己置身于国外某个景点。食堂的种类也很丰富,口味能照顾到天南地北的人,看上去像是一个人文关怀做得还可以的公司,看着绿油油的草地,日夜转动的风车,平静的小溪,在蓝天白云映衬下越发美丽的钟楼,让我这个初来乍到的新成员决定好好干,因为这个世界500强连职场都这么出色,肯定有很多值得学习的地方。就这样,哪怕身份证丢了第一次入职没成功,但还是阻止不了我回去补办身份证继续再来入职的决心。
完善的培养机制促成长
入职培训上,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培训老师教导我们说新人最重要的是简单,听话,照做。培训完成后我进入了电销团队,销售车险。每天有销售任务,每天有业绩和通时要求,公司每个月会设置各种奖励,有个人的,也有团队的,不断激励大家突破现有目标。每个新人都会配置一个师傅,一对一结对。在成长的过程中,技能不行,有培训;心态不好,有辅导;任务没完成,有绩效面谈,总之,每天各种打鸡血,你不好好干都不好意思。只好努力完成主管给的各项要求,积极向师傅请教,三个月后,我成为了优秀新人,一个人对着几百人站在台上分享我的成长经验,一下子我成为了新星。继而当上了组长,每天辅导新人,结对学习,不断地历练自己,因为表现优秀,又被推荐为潜团,定期参加管理技能培训,一星到五星潜团,一个季度一考核,一级一级闯关, 到四星五星就有机会当团队主管。整体来说,成长空间比较大,升职时间比较短。20多岁当上主管,在平安很正常。按常理,一个211毕业的大学生是不会来平安打电话,即使来了,也呆不了很久,但是,平安的校园招聘宣讲很有吸引力,来了又被职场环境,培训机制,学习平台给打动了。
前后线打通机制促转型
刚开始,我以为我会在前线努力赢得团队主管的职位,结果机会提前降临,在一次活动上,一个老总觉得我表现不错,就调了我的具体资料,发现我的学历符合后线要求,想让我面试去做后线管理人员,负责推动业务的发展,就这样,经过几轮面试,我被选上了,从一个前线的销售人员到后线管理人员,我在平安的职业发展来了个大转折。从每天跟客户打交道,到跟表格跟数据跟各层级销售人员打交道;从每天只要想着完成个人业绩,小组业绩,到每天得想今天整个区域的业绩是否达成,有什么更好的激励方式?更强有力的推动手段?因为岗位的要求,我看问题的角度,看问题的格局也不得不被逼着不断提升。我的压力变得很大,但是每天的会议,每周的总结,每月的检视会,平安的绩效管理制度让人只能前进,不能原地踏步,在领导的指导和同事的帮助下,我发现我成长的速度很快,思维方式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格局得到了提升。
定期轮换机制促发展
在销售推动的岗位上,项目管理,业务推动,文化建设,培训发展都有涉猎,在平安,一般一个人干几个人的活,很杂很累,当然进步也很快。大概在这个岗位干了一年左右时,忽然传来了区域要单独成立培训部的消息,要从销售推动部剥离一些人员组建培训部。因为电销是从2004年开辟的,很多东西也在不断摸索,应了平安一句老话,不变的就是变,正因为不断创新,平安才能保持强劲的生命力。根据领导对我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结合自己的兴趣,我和另外几位同事选择去了培训部。我对培训虽然有满腔热情,但是没有经验,还好,平安是保险业界的黄埔军校,培训一直是保持不错的水准和高投入,所以,在区域成立培训部时,总部能够给到整体的规划,全面的指导以及多方位的培训师培养。跟着公司的节奏,我从一个培训小白变成了培训达人,涉猎了全套体系,慢慢地从新人到老员工的培训体系,从潜团培养,主管培养到经理培养的整个培养体系都有自己的心得。
人才培养机制促和谐
由于在专业上的出色表现,我对自己的信心也越来越足,领导对我也特别信赖,开始让我带小组,带着小组成员一起成长。借着开放民主的氛围,团结一心的团队,不断深化培训动作,推进培训转型,优化培训管理,我在培训岗位上做得不亦乐乎。后来我得到了晋升,由一名后线的基层管理人员晋升为科室管理人员。每一次的转变都伴随着诸多烦恼和问题,但平安早已为员工准备了相应的辅导和培训机制,通过在平安大学和总部设置的各种学习,以及直线领导的辅导,加上自己的不断摸索,我的管理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升。不得不提的是,平安的人才培养是干部晋升的一个重要指标,也就是我的直线领导如果想进一步晋升,培养好了下属对他来说是非常有利的,如果我想晋升,也必须培养下面的人。正是这样良性的人才培养机制,让办公室环境比较和谐有爱。
管理岗位轮动促全面
在培训管理岗位上做得比较熟悉了,因为架构和人员调整,我被调到队伍管理部门,队伍管理需要更加了解业务,了解队伍。带着十几人的团队要管好8000多号人的庞大队伍,对我来说,又是全新的挑战。涉及的合规管理,文化建设,激励管理,干部管理,制度建设,每个都是大模块,每块都有大学问,还好管理是相通的,组织和领导也给我犯错误和学习的机会,慢慢地在学习中摸索着胜任新角色。
回顾我的经历,从一个懵懂的大学生到现在自信地拥有管理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平安真的教会我太多,从一个外来的毕业生到拥有上海户口,在上海成家,买房买车,平安给了我太多。感恩的同时,我总结了一下,平安的培训机制,人才培养机制,晋升机制,追求卓越的企业文化,深深地影响了我。
我现在因为家庭的原因走到了人生的另一个十字路口,但是真心感恩平安的培养。2017年7月31号发布的最新的中国500强排行榜,显示中国平安首次超越了工商银行,排位升至第五,位列金融行业第一。即使已经离职的我,看到这条新闻也大为振奋。深思了一下,平安以下的团队组织文化,让平安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
一, 兼容并包,简单务实
在平安,非常讲究团队作战,从我进平安起,团队的概念就被灌输,一个人做好了,不算好,整个团队做好了才完美。没有完美的个人,只有完美的团队。无论你的起点如何,无论你的业绩如何,不到最后一刻,组织不会放弃你。每个团队都有来自五湖四海的伙伴,但是因为同一个目标,大家很有共同语言,都想把事情做好,也相互能够互相帮助,对彼此比较包容,这是平安很强的魅力。回顾在平安的日子,交了很多真心朋友,并不像刚出社会时,被别人教导说职场没有朋友那样。也许是简单务实的企业文化,让平安不是说完全没有办公室政治,但整体风气是公平公正,团结友爱,用绩效说话的。
二,不变的就是变,追求卓越
马明哲在一次讲话中说道:“要树立“永远在创业”的意识,就是要有危机感,要保持变化与革新的意识、勇气和能力, 在别人没变之前,自己发生变化,在别人没有发现、意识到新业务、新方式、新渠道时,积极探索、主动出击。我永远不会说“守业”这个词,哪一天我要是说了这个词,我就该退休了。“的确,我在平安这些年,感受最大的是变化真的是太正常不过的事情。正是因为这个组织不断创新,不断求变,员工才会时刻保持着比较清醒的头脑,追求卓越,拥有比较强的创新意识,都知道死守只会被淘汰,唯有跟着公司一起成长,才能生存发展。
三,致力于人才培养,梯队建设
平安以KPI衡量绩效,以价值最大化为工作导向,通过各种途径选拔培养人才,培养机制比较完善。人才每年都有各种出头机会,公司有各种平台让员工可以施展才华。团队也会设置各种机制,保护出头鸟。很多同业都喜欢挖平安的人,但是马明哲认为:人越挖越旺,这也让很多员工觉得因为我在平安的经历给我创造了价值,让我在其他地方做的更好。正因为平安想方设法把培养体系做好,把梯队人才的制度做好,建立了一套快速的人才培养机制,快速培养人才上岗,员工才能快速的成长。
四,专注打造学习型组织
马明哲还说过一句很经典的话:去年的马明哲,领导不了今年的平安。学习力,通常是指一个人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和终身学习之综合。马明哲自身做了很好的典范,不断吸收各种新知,引进各种优秀的外脑。在平安,非常强调一个人的学习力,没有经验没关系,只要态度在,学习力在,不怕。正因为这种学习精神,使得平安并没有裹足不前,在互联网的大潮面前,勇于走在前头,围绕着国际领先的个人金融生活服务提供商战略目标,专注大金融资产,大医疗健康,发展模式侧重综合金融+互联网。平安的员工,每个月都要在知鸟上完成在线课程,各团队还会组织各种学习分享会,优秀案例学习会。总之,是个实践着学无止境的组织。
五,热心投身公益事业
1994年,平安开始投入教育公益,援建安徽六安第一所平安希望小学伊始,23年间在全国援建了114所希望小学。公益项目主要集中在四大领域:涉及教育,环境,红十字,社群,截至目前,平安已在教育扶贫,灾难救助,环境保护,社群公益等领域,累计投入已达3亿多元人民币。至今,已有累计超过5000名志愿者加入支教队伍,志愿服务时间22万小时,帮助了逾10万学生。这些数据,无不让每个平安人骄傲,做公益,平安确实是认真的,5月27日是平安的司庆日,也被设为平安的公益日。星巴克创始人舒尔茨说过一句话:无论商业帝国多庞大,终将不敌爱与仁慈。正因为平安对公益事业的专注,使得员工和客户的忠诚度和满意度进一步提升。
写到这里,基本结束了,文章里面通过我自身的经历,体现了我对团队建设和组织文化的浅见。忽然想起曾经平安的公众号上发起了一个话题,话题名为:以后,你会让自己的孩子来平安工作吗?
看看大家怎么说:
1.会,让他知道那该死的钱,有多难挣。
2.可能会让孩子在毕业的时候来工作3年,然后离职,也是一种锻炼吧,在平安真的成长很快。
3.不会,太累了,让他见识一下别样的人生吧。
4.会,因为这里有家的感觉。
5.会,在好的平台可以更容易实现人生的规划。
6.坚决不会让孩子来平安,因为太影响身体健康了。
7.会,没完没了的学习,开会,跑业务,不会与社会脱节,没时间去外面干坏事。
8.会,虽然嘴上骂着平安压榨劳动力,但是内心深处还是很喜欢平安的文化氛围。
看着这些留言,哈哈笑的同时,心中有一股暖流涌起,不得不承认,这是一个伟大的企业,这是一个团队建设和企业文化做得非常成功的一家公司。而它,正以强劲的势头,迈向更加卓越的明天。
仅以此文,用我的个人经历和视角,献给我付出过青春的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