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歪”的故事

   

老照片

  前些日,一位喜欢航拍长城的朋友从北京来呼和浩特拍摄长城,席间问询有无长城遗址的线索,我随口告诉他在巴彦淖尔市的乌拉特后旗乌力吉苏木靠近中蒙边界的一个叫呼伦陶乐盖的地方,有一段军用地图上称为“成吉思汗边墙”的长城遗迹,那是我年轻时从军戍边的地方。

上世纪九十年代,我在中蒙边境地区工作了八年,在巡逻线上目睹过清晨冉冉升起的朝阳,目睹过大漠落日的暮色,捡拾过古边城千年的箭簇,延着古长城巡逻执勤和战友们无数次的纵马飞奔在戈壁上,晚霞的映照下成千上万的黄羊在我们面前奔驰着,那种场景美的让你不敢出气儿,生怕打扰了他们。

      成吉思汗边墙是俄罗斯人首次发现时误认为与成吉思汗有关,故称“成吉思汗边墙”,实为金代防御蒙古的工程。利用地形挖壕筑墙,平坦地段增设副墙与多重壕沟,使骑兵难以连续跨越。始于金太宗天会年间(1123-1135年),持续至金章宗明昌、承安年间(1194-1198年)。1234年金朝灭亡后,界壕废弃,因地处偏远逐渐被遗忘,直至近代重新发现。

      千年的边墙在戈壁滩上静静的蛰伏着,连队的军车把一处边墙碾压成一道通向蒙古边境的巡逻路,那一枚古代将士射出的箭簇,被我的军靴不经意的踩在脚下,千年历史好象瞬间就滑到了我们的眼前,战马的鬃毛随风飘在我脸上,我用望远镜仔细观察蒙古境内的戈壁,远处的山在气流中动了起来像是驰骋的马阵,身后的战士们在马背上抽着烟,仰着脖子大口喝着水壸中的水。我翻身上马,用缰绳调转马头,说了声“撤”……归营的马跑得飞快,一天的巡逻任务结束了。

连队营房建在一处喇嘛庙的一侧,距离庙有二百多米,连队的大门对面的干河床中有一棵两人抱的古榆树,树的主干向一侧歪长着,士兵们戏称为“歪脖子树”。在连队东墙一侧,不知什么年代建的一个水塔同样也向一侧略略倾斜着,战士们也戏称为“歪脖子水塔”,我推测树和水塔是由于长年强劲的西北风的吹打造成的,离我们连队不远处的牧民道尔吉大叔因早年醉酒骑马落马后脖子受伤后总是歪到一侧,战士们亲切的称他为“歪脖子道尔吉”。

寂寞的边关,不甘寂寞的人们总能找到调侃生活的原料,“三歪”的故事只是我边关生活的一个笑话。我至今还记得当地牧民的醇朴,道尔吉大叔憨憨的笑容,还有强劲朔风的呼号声与执着的力量。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