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当人们用“为什么”理解行为时总是会想得更宏观些——那些小的、日常的举动都变成更重大的目标的一部分。当人们用“是什么”理解行为时,他们会聚焦在细节上——从 A 点到 B 点的机械过程。
I:我们在学习一样新知识的时候先是从“是什么”开始学起,“为什么”在大多数情况下需要自己分析。分析问题是“是什么”思维,解决问题是“为什么”思维。当我们找到“为什么”的关键步骤,就可以形成“是什么”的关键流程,从而形成系统。系统思维的三大部件:元素,结构和功能。首先,我们从“是什么”的元素出发,找到将元素串起来的“为什么”结构(流程或者步骤),使它们能够串起来的是“是什么”关键,最后能够得到一个“是什么”的目标。这个“是什么”目标也许是一个更大“是什么”目标当中的又一个“是什么”关键。就这样,小系统不断自组织,成为大系统,大系统又不断自组织成为更大系统。
A1:想到自己做微课的经历。微课的设计思路是关键点+关键点理由,关键点就是“是什么”思维,关键点理由就是“为什么”思维。“是什么”思维适用于处理复杂问题,“为什么”思维适用于提升自制力或者瞄准目标,我在做微课的时候也是先搞明白“是什么”,再思考“为什么”,所以我能顺利完成。
A2:按照情况处理“是什么”和“为什么”。学习新东西是多问问“是什么”,搞明白“是什么”就去搞明白“为什么”。
R:用“是什么”方式看待目标能让你更专注于具体的必要行动,让你能更快地达到目标。太注重“为什么”做一件事则可能会让人行动比较拖拉。对目标采取“为什么”式的大体思维能使你更有动力、备受鼓舞,专注于你能得到的回报,并增强自制力与毅力。而“是什么”的细节式思维在你做困难或生疏的事时最有帮助。它能使你专注于操作性细节,从而完成任务,并且能帮助你防止拖延。大的成就不是采用一种固定的思维方式就能得到的。你需要知道如何为排除特定的困难而选择相应的思考方式(或者知道如何为帮助别人实现目标使用得当的表达方式)。
I:能量是守恒的,人的时间分配也是守恒的。古典老师的生涯四度深度,高度,宽度和温度。其中,深度(学习,分享,践行),高度(定位,竞争力,影响力),宽度(助人,关系,打开),温度(自由,健康,爱好)一共有12个关键词,我们一段时间内只能选择4个来聚焦,贪多嚼不烂。当我们再做近期计划“是什么”思维用的比较多,做长期计划时“为什么”思维用的比较多,所以长期计划越做越感觉不靠谱,做不下去了。
A1:我这种例子简直不要太多呀!半途而废,或者一开始就结束的情况也太多了。导致我妈妈给我贴标签“三分钟热度”。小时候我学小提琴,半年就不想学了。学舞蹈学了一个学期也学不下去了。学书法,书法机构搬迁就没学了。一开始还觉得好有趣,后来变难,家长逼,就不觉得有趣,讨厌了起来。为什么学?只是为了好玩,不好玩就不学了呗。
A2:学习一样东西要给他赋予一个非常有吸引力的“为什么”。这个“为什么”可以和痛苦连起来,不学不改变就会痛。进入拆书帮学习的“为什么”,为了知识积累,为了解决我生活工作上的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