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原因,最近这十几年,我一直在和孩子和家长们打交道,经常有家长因为亲子沟通不顺畅,导致亲子关系不好而来找我咨询。
她们大多数的原因都是:孩子进入青春期后,几乎是一句话都不和家长沟通,孩子在学校的情况也是一句也不和家长说,搞得家长束手无策,有的家长甚至会焦虑到失眠,因为对孩子的事情一无所知带来的不确定、未知、失去掌控感,让家长陷入焦虑和恐惧中。家长们也不清楚,他们的亲子关系是怎么发展到今天这个地步的。
经过深入的沟通,我发现,这些家长有一个共性问题:就是在和孩子的交流中,很少有耐心听孩子把话说完的。在孩子的表述中,总是会忍不住打断孩子,并且要针对孩子说的“不对”的部分,给出家长们的“经验之谈”和“合理建议”。
且看下面一段家长给我描述的她和儿子的一段对话:
儿子:妈,我今天和班主任吵起来了。
妈妈:啥?你怎么能和班主任老师吵架呢,我平时怎么教育你的,尊师重教是中华传统美德,老师做的再不对,你也不能不尊重老师。
儿子:是老师先不尊重我的,我.............。
妈妈:你先别说你那点事了,现在赶紧给老师打电话道歉,要不人家老师该说我这个做家长的没教育好孩子了。
儿子:你能不能听听我为啥会跟老师吵起来?
妈妈:为啥,你也不能和老师吵架,和老师吵架就是你不对。
儿子摔门进屋,饭都没吃,再也没出屋,妈妈跟进屋,问儿子给不给老师打电话道歉,儿子说,坚决不道歉,因为老师在全班同学面前先不尊重他的。妈妈没办法了,就问儿子:老师怎么不尊重你了?儿子说:不想说了。
从这段母子对话中,不难看出孩子的伤心情绪被堵在了心里,失去了想要倾述的动力,因为妈妈的关注点是:孩子和老师吵架了,而孩子想要向妈妈倾述的是:他在学校受到了老师的不尊重,他很伤心。
妈妈因为没有耐心听完孩子对整个事件的完整描述,只是按照自己所关注的表面行为,就去急于教育孩子,批评孩子,再一次让孩子感受到了不被尊重的感觉,几次这样的交流之后,大多数孩子会对家长失望,于是,学校里发生的任何事都不想再向家长倾述了,因为他们的“经验”会告诉他们:家长是不会相信孩子有他们做一件事的合理理由的,只会认为凡事都是孩子的错。
亲子沟通中,我们一贯主张家长要先关注孩子的情绪,再去解决问题。这就需要家长耐心听孩子把话说完,无论对错,我们要给孩子一个倾述的机会,而在一次不被打断的倾述中,孩子内心的压抑情绪会得以释放,之后,孩子也能冷静的听听家长对事情的客观分析。人都有趋利避害的本能,当孩子的情绪得以释放之后,他们会做出有利于自己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