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眼间2016年就要过去了,朋友圈里面又开始出现各式各样的新年计划,新年新气象等等,说句实话,我看着都烦,更没有任何要鼓励的意思。
拿最基本的读书来说,众多小伙伴在微信朋友圈立下flag,有多少赞就读多少本书,不知道他们是朋友圈里面好友太少还是当下的信心太膨胀,导致他们有这样愚蠢的想法。更有甚者,跑来问我:“初夏,你说是不是我每年读一百本书就能变得很有钱,然后和你一样出国留学去了?”
大哥,首先我出国留学用的是家里的钱,家里有这样的经济实力我才出国的;再者成长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循序渐进;最后更别提发财了,这年头最难的事情就是把别人的钱装到自己的口袋里。
记得有句古话说得好:三日不读书,便觉语言无味,面目可憎。我们每个人无时无刻都在定目标、码计划,真正把读书落到实处的又有多少呢?寥寥无几。
回归现实,以古人的标准来看,我自己也是不忍直视了。
在还没有智能手机的年代,我最喜欢的就是读书,读各式各样的小说,读名人名传,读散文。看的懂得,看不懂的,我都爱读,甚至如《圣经》我也会通篇翻阅,似有一种“好读书,不求甚解”的雅兴。
后来智能手机如雨后春笋一般的拔地而起,我也开始渐渐地冷落了书籍。朋友圈里的动态,知乎中的帖子,微博中的段子,还有那些让人捧腹大笑的视频,让人陷入其中无法自拔,那还有空去读书呢?
那一段时间,我读的书屈指可数,大多即便读过,也忘却了。
后来,在图书馆中偶然翻阅到的一本书,名叫《浅薄》,看完之后使我危机感大增。书中作者尼古拉斯·卡尔说:成功=3%聪明才智+97%抵御互联网干扰。
是的,就是这个比例。
也就是说,当我们能够抵御互联网干扰,就约等于成功了。
我们要做的,不是放弃,回归原始,像原始人一样做爬行动物。而是尽可能的,争夺回我们的控制权。
怎么争夺呢?
控制你自己关注的对象,也控制自我的思考方式。
你要像一个有自闭症倾向的病人一样,去专注地获取信息,再深度思考,从经验之中构建意义。
还有一个大家都关注的点,就是误以为看书写作能挣很多钱,我可以很明确的告诉大家:读书能让人富裕,但不一定变得有钱。
我经常和朋友开玩笑,我说:“我不喜欢钱,但是我爱钱。喜欢就是放肆,但爱是克制。”我说如果我看书、写作能让我赚1000万,那我觉得很好,可是如果赚不到,我也不会伤心难过,毕竟现在的收入也能让我这样一个留学生在国外混的不错。
但如果让我赚1000万的代价是没有了读书、写作的安静,没有了亲人爱人的陪伴,没有了自由独处的时光,那么我想,这个钱,不赚也罢。任何职业都没有贵贱,你想要做学问,就应该去读书。可有时我们过多的强调了“书中自有黄金屋”,过多的强调了读书是为了成功,但是成功的标准却很简单:挣很多很多钱。于是才会有那么多的人,觉得读书很苦,然后转向了手机,转向了互联网,远离了成功。
对我自己来说,我还是喜欢多读一些书,只是为了让我自己能安静下来,即使以后有可能会没有钱,但是我也不愿意用钱去换取幸福。但,我的身边有很多人学习很差,家里条件也不行,还非要出国留学,不停的读书,边读还边感叹为什么书中没有黄金屋。很多时候,我们做事计划梦想都偏离了轨道,失去了自我的控制权,你没有自我控制权的时候,读再多的书,也是无用,只能徒增烦恼与压力。你要看看,现在的生活是否适合你,你是否喜欢,你的选择是否满足,弄明白自己真正想要的,才能知道读书对自己是否有用。
再一个,大家要明白,夺回自我控制权之后,在读书中所起到的成效。
能读书的,就控制自己不要上网;能读订阅文章的,就控制自己不要浏览网页;能做一件事的,就不要多任务进行。这些都是自我控制的体现。
同时要记得:读书是为了收集信息,收集信息却不等于收集知识。你必须藉以思考,将信息变成长期记忆,融入你的知识体系。如此, 在这样的自我调控下,我们读书才真正变得有意义。
最后给大家几条读书细节,供你参考:
1.看一本书的时候,想想你要从中得到什么,然后再带着问题去看。
2.一本书别超过5天读完,否则没有意义,你会忘得一干二净,相信我。
3.读一本书读到一半还没看懂,你该怎么做,你自己知道的吧?
4.读完一本书后,如果觉得是好书,第二遍才是你真正的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