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申克的救赎》是一部伟大的小说,也是一部伟大的电影。其中有很多点耐人寻味,最明显不过的就是贯穿始终的一个主题——希望。不过,今天,我倒是想对于电影中提到的 “制度化”来做一些讨论。
首先,与制度化有最直接关系的,便是管理监狱图书馆的Brook了。最能体现他这一点的有两件事情。一是他在知道自己可以获得假释之后企图使用伤害他人的方式好让自己能继续留下来。另一件便是他假释之后由于无法适应外界的环境,也无法回到他曾经带了四五十年的地方,最终选择以上吊的形式来结束自己的生命。对于Brook之死,大家都不敢到意外,Red 评价说他是被制度化了,这里才是最适合他的地方。 他还说说,在这里待得时间久了,大家慢慢的都会被制度化的。果不其然,Red 获得假释之后,一开始,他住着Brook 曾经住过的旅馆,做着Brook 曾经做过的工作。 并且险些,他险些也要步上Brook 的后尘了。
制度化的不好之处已经在Brook 身上完美的呈现了。它让人们照着制定者制定的框架去生活,学习,甚至是去思想。当他们适应目前的生活状态之后,突然某天,你强行把他剥离开这个制度。就如一个襁褓中的婴儿在寒风中失去了襁褓一样,很多人会很难适应这突如其来的改变。承受能力差的,就会像Brook一样,觉得人生没有意义,去到了世界的另一头。
生活中制度化的东西很多,比如说中国的教育制度。我若问你,学习的好处。很多人都会说,增长知识,开阔眼界。大多数人的看法都会差不多。这时候我就要告诉你,这就是制度化的作用或者特征之一,培养一样的。假如说我们追溯现当代中国的义务教育体制的源头,你会发现其实它起源于19世纪的普鲁士。当时政府创办学校的最初目的并不是想要提高国民素质之类很高大上的理由。理由很简单却也很残酷,当时的普鲁士在打仗,他们需要一批坚定顽强的,在战争中不会退缩的人们去帮他们打仗,于是他们创办了学校,想要以这种教育的形式去培养一批一样的,坚定不退缩的下一代。
我们似乎都在别人为我们的制定下生活着。在家里,父母希望你做他们希望你做的事情;在学校,你正在“享受”着义务教育体制;在公司,他们又想把你们培养成他们所希望的员工模样。。。这种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倘若没有人去提醒你世界上有这种东西存在,一般的人靠自我意识应该是察觉不到的,因为大家都是一样的。
试想一下,这其实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假如说你所接受的信息都是人家希望你所接受的,那么你就是被制度化了。比如说,我们所接受的娱乐信息,都是经过媒体加工渲染来告诉大众他们想让你们以为的事情;很多有关国家历史上负面的报道其实都已经被屏蔽了。
制度化也有好处的,毕竟人是要social的,要social,就难免会有各种各样的规则来让大家变得差不多以便让更高一层的人进行更好的管理。身在制度中,完全没问题,几乎人人都是被制度化的。然而重点是,我们能否去识别自己被制度化了。倘若自己发现自己被制度化得太过,我们又是否敢于跳出这种制度,去寻找一个全新的自己。
电影中Red由于去完成了对Andy的承诺,让他得到了一个能够勇敢跳出制度化,去发现一个全新的自我的一个机会,让他能够在一个脱轨了40年的社会有新的希望能够活下去。那么,平常人如你如我,是否也拥有这份勇气或是这样的契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