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的义务是消除源自误解的幻觉。
德国哲学家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出版于1781年,在1787年第二版时做了较大的修改。《纯粹理性批判》和康德后来出版的两本书《实践理性批判》(1788)和《判断力批判》(1790)并称为康德的“三大批判”。
原文的书名是《Kritik der reinen Vernunft》(德语),英译本的书名是《Critiqueof Pure Reason》。习惯上,critique和“CriticalThinking”中的critical常常被翻译为“批判”。批判有几个意思,“批示判断”、“评论评断”、“对错误的思想、言行进行批驳否定”。这里取的是“评论判断”的意思,但因为“批判”的“批驳否定”意思更为常用,因此直觉上,常常给人以贬义的直观感受。
一开始,康德先讨论了形而上学。
Metaphysics的翻译指的是形而上学,它是以超验的思辨方式研究非客观或者无形世界的哲学体系,而非研究现实世界的现象及规律。形而上学的主要问题包括:超自然世界的本源是什么,灵魂是否存在,自由意志等。
康德认为,形而上学是一种完全孤立的、思辨的理性知识,在形而上学中,理性陷入了困境。
对于人的认知方式,康德谈到了感性,知性和理性。
感性是我们从显像的表象中得到的直观感受。比如,我们看到长江,心中便产生了长江的表象,这是感性,我们从中得到了经验。
由直观过渡到概念,产生了知性。概念为我们划定了范畴,范畴不依赖于感性而仅仅在知性中产生。从来自于经验的对长江的直观感受,我们得出了河的概念,从而可以将黄河、幼发拉底河等等都划入河的范畴。从经验对象我们得到了知识。
一个纯粹知性概念的图型是某种不到能被带入任何图像之中的东西。好比,我们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河的图像,但是河的图型只能存在于思想中。
而理性不关涉直观,只涉及判断和概念。理性概念被用来判断和推理,知性概念被用来理解。而最高的理性产生了理念。
事物表现出其表象,感官帮助我们感知到了这种表象,感知在我们身上产生了感性的经验性的感觉,经验形成知识,我们抽掉知识中的一切对象确定概念,概念产生了思想,思想上升到了理念。
形而上学以三个理念作为研究目的:上帝、自由和灵魂不死。理性包含的三个要素是先天形式、先验范畴和先天理念。
康德指的先验,是某种虽然先于经验,但却能使经验认识得以可能的东西。而超验,则指的是超出一切可能的经验之上,超越时间、空间等存在形式,不能用因果、属性、存在、不存在等范畴进行思考的东西。
纯粹理性,是指独立于一切经验的理性。我们的一切知识都始于感官,由此达到知识,并终止于理性。
由于我们根据物的表象的感性认识,无法等同于物的本身,从原则出发的知识将完全不同于从经验出发的知性知识。从这个角度看,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常常是知性的,而自然科学尤其是数学往往是理性的。
(禁止转载,禁止以任何形式转发在任何公开场合)
2017年12月0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