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首《成都》火了,当大街小巷传来赵雷略带沙哑的歌声时,我决定要去看看小酒馆。
七月,我带儿子去了成都。
到成都的当晚,我们去了锦里,晚上是观锦里的最佳时刻。我们入住的宾馆就在锦里附近,所以我就穿了胶木底拖鞋。鞋底有节奏地敲打着石板路面,边走边端着纸碗吃着钵钵鸡,眼睛也没闲着。披着长发穿露肩短裙的美女,扎着半丸子头穿长鱼尾裹裙牵着小朋友的辣妈,还有穿紧身T恤的帅哥。人们的脸被点亮黑暗的霓虹灯闪得五颜六色,个个都像参加化妆舞会似的。
锦里最有风情的当数沿小河两岸的小酒吧了。
低矮了小二层木楼,房檐边挂一长溜小圆柱红灯笼,精致的小木桌、木椅子,带油浸色的木头,无不彰显出古朴。酒吧里客人也刚好不拥挤也不稀疏,酒吧大多有驻唱,抱吉他的居多,悠悠地唱着民谣,民谣最适合这种门前有小溪潺潺的小酒吧了。
第二天,我们去了宽窄巷子。
对于吃货,宽窄巷子是必去的地方。不仅有名目繁多的美食,小吃店的装饰风格也让人赏心悦目。我和儿子约定,每种小吃只要一份两人分着吃,以便能多吃些品种。尽管精明的商家们把全国各地的名小吃都开到了你家门口,但我们还是想在当地吃到用当地食材做的地道名小吃。那天我们多么希望能像牛一样长出四个胃来,多吃些留到以后慢慢反刍。
宽窄巷子最能体现成都人的悠闲。每隔一、二百米就能看到摆两把躺椅,一张桌子的掏耳朵铺,桌子上摆着大大小小式样不同的挖耳勺和镊子。穿中式对襟衫的掏耳朵师傅慢条斯理地给躺在椅子上的美女、帅哥掏着耳朵,从他们闭着眼睛喜滋滋的表情来看,那一定是种别样的享受。
巷子的尽头有街头表演。一位打手拍鼓的歌手,随着电子音乐伴奏唱着自编《成都》版的《宽窄巷子》,歌声由他黑色的大音箱传到了巷子的另一头,他面前的钱盒装满了红红绿绿的人民币。我和儿子坐在星巴克二楼靠窗的一个角落里,边喝咖啡边透过窗户欣赏街头表演,听他不厌其烦地一遍又一遍地唱着那首《宽窄巷子》。
巷子中段有一个剧院,正在上演川剧。有穿戏服现场表演变脸的演员在招揽观众,还有化妆师现场给观众画戏装。一位美女化好妆穿上戏服,翘起兰花指头微偏,踮起脚尖,扭上几扭,像模像样地表演上了。
因为《成都》而去成都,玉林西路肯定是要去的。
我想像中的玉林西路一定有宽大的马路,路边有高大的阔叶树。我只猜对了一半,路边的确有高大的树,但马路有些窄,路边的建筑也有些老旧。路口蓝色路牌上玉林西路几个字显示的确是这里。沿着马路一直向前,快到路的尽头就是小酒馆,一个名叫小酒馆的酒吧,和我在网上见到的一样。门口有好多人在拍照,大多是年轻人,大概也像我们一样,为了一睹小酒馆的风采,从全国各地慕名而来。
那是下午6点多,小酒馆里灯光昏暗,客人不多,飘着音乐,是民谣但不是《成都》。没有几个人会真正去小酒馆喝酒,他们只是想像歌里唱的那样“走在玉林路的尽头,坐在小酒馆的门口。”小酒馆门口没地方可坐。所幸小酒馆侧面专辟了一处拍照的地方,上面还有灯光,可以拍出美美的照片。没有赵雷,没有《成都》的小酒馆,已经被赋予了人文气息,它不再属于成都,它属于所有听过《成都》的人。
都说成都是一座来了就不想走的城市。她的文化底蕴、文艺特质、浪漫情怀吸引着无数红尘过客。有人说因为一个人,爱上一座城,我是因为一首歌,爱上一座城。“和我在成都的街头走一走,直到所有的灯都熄灭了,也不回头……”歌里那萌化人心的童声让我的心一直留在了成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