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庵印泥——赓续古法文脉,焕发时代新生

鲁庵印泥,成名于上世纪三十年代,为齐白石、张大千等书画名手所喜爱的国宝级印泥,于2008年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为深入了解鲁庵印泥坚守传承的故事,挖掘其创新发展之精神,上海大学“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课程第二小组成员一行7人于国庆期间到徐汇区云洲古玩城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并有幸请到上海鲁庵印泥静安区非遗传承人田旭峰老师为我们讲授。

(图1:田旭峰老师,图片作者:刘琪暄)

在正式采访之前,田老师给我们大致介绍了鲁庵印泥的源起、历代传承人以及原材料的特殊之处。

(图2:田旭峰老师讲解印泥知识,图片作者:刘琪暄)
(图3:鲁庵印泥原料-朱砂,图片作者:刘琪暄)
(图4:鲁庵印泥原料-艾绒、蓖麻油,图片作者:刘琪暄)

正式访谈时,田老师更为翔实地介绍了鲁庵印泥的诞生、成长、传承与创新之路。长达两个多小时的对话,可以用“赓续古法文脉,焕发时代新生”来概括。

鲁庵印泥的文脉,不仅是挂在传习所的那一张秘方,而是张鲁庵大师耗费四十余年的时间与精力潜心研制,终让鲁庵印泥面世;是高式熊大师身老心未老,尽心竭力为印泥的复出四处奔走呼吁;是李耘萍大师把握时代大潮,屡败屡战让鲁庵印泥重获新生;是田旭峰老师探索利用现代化企业管理与科学人文观念创造鲁庵印泥新春天。一言以蔽之,鲁庵印泥的文脉正是中华民族伟大精神——不忘初心、使命担当、坚持不懈、守正创新。

(图5:鲁庵印泥,图片作者:刘琪暄)
(图6:高式熊传承印泥,图片作者:刘琪暄)
(图7:李耘萍传承印泥,图片作者:刘琪暄)

非遗文化在当下如何生存,又如何发展?仅仅生产性保护无法解决文化保护问题,要真正做到“非物质文化保护”,还是得通过创新赋予产品文化内涵。鲁庵印泥的“创新”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充分利用现代化技术,通过数据监测精确捕捉印泥原材料发挥性能的最佳状态,使原来口口相传的技艺可以数据化,规避只论经验不重数据的误区。二是将匠人精神与现代企业文化相融合,打造“匠人企业”。匠人精神避免鲁庵印泥的发展过度商业化,现代企业文化使鲁庵印泥的有序传承、长期发展更为有利。

(图8:田旭峰老师访谈1,图片作者:刘琪暄)

尽管如此,鲁庵印泥的发展前景也并非一片光明。当下国际国内严峻的大环境就对鲁庵印泥的发展造成了许多挑战,特别是人才短缺、平台匮乏。但田老师表示,越是艰难的时候越要修炼内功。


(图9:田旭峰老师访谈2,图片作者:刘琪暄)

访谈的最后,田旭峰老师谈了他对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建议。保护非遗,更重要的是土壤的培养。培养土壤不仅是提高非遗保护与传承意识,同样重要的是培养大众审美能力,这就要求政府、传承人、企业等非遗文化的传播主体不能只依托于成果的堆砌,更要注重细节上的吸引。

(图10:田旭峰老师访谈3,图片作者:刘琪暄)

通过此次采访,我们收获了很多,感受到了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鲁庵印泥深厚的历史底蕴,也被每一代非遗传承人至诚至坚、至专至精的精神所感动,更为新一代传承人对鲁庵印泥传承创新的思路所折服。非遗文化传承并不是一个难解的命题,传承与创新也并不冲突,我们期待非遗文化在新的历史环境中焕发出别样的光彩。

(图11:合影,图片作者:刘琪暄)

文字来源:闫玉娣,李雪茹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