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三十二章
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也。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可以不殆。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与江海。
【释义】
"道常无名"。
道,常无名,生于天地前,本无名无象,强名曰"道"。
"朴虽小,天下莫能臣也。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
道是质朴的,甚至是微小到不可见的,但天下却没有什么事物能够驾驭道,只有道驾驭着万物。所以,如果王侯能坚守道的朴拙本性,那么世间万物都会自然地顺从他、拥簇他。天地相合,阴升阳降,云行雨施,没有谁去规划它,却能使万物均享恩泽。修行也是一理贯之,抽坎填离,心肾相交,水火既济,百病自消。天、地、人同理,遵循自然法则,使之自然运行,勿以人为驱使,则万事万物自然顺畅,运行不殆。
"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可以不殆。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与江海。"
万物在它们开始的时候,就被制定了相应的名分,名分有了,事物就产生了。那么,有开始就必然有终结,知道有终结,就应当知道在事物发展的过程之中适可而止,知道适可而止,才可以保持长久,而避免殆没。万物的名相都会终结消亡,人也是一样,所以修行的人,就应该学会遵道而行。知止即知常守道,即无为而为,返本还原,与道合一。道无处不在,运行天下,周而复始。好像山川溪谷之水,终将流向江河湖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