划重点
1. 中国的券商其实就是投资银行,但是由于中国的券商业务比较过度依赖于零售经纪业务,所以产生了同质化竞争的问题,和国际的大投行还有不少的差距;
2. 投资银行不是银行,它不做传统的存贷汇银行业务,而做的是证券市场上的投资业务;
3. 《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要求商业银行业务和证券业严格分开,分业经营,这才有了专注于证券投资的投行;
4. 投资银行由于受到的监管比较松,所以它能够进行很多金融创新。
在前三周的课程里面,我给你们重点讲述的是现代社会最重要的金融中介——银行。在接下来的几周里面,我们要进入一个新的模块——投资银行。我把它称为改变金融市场生态的新物种。
其实投资银行这门课,在所有的高校都是最热门的课程,因为我们在北大光华开设这门课的时候,是给硕士生开的,但是有很多 MBA 的学生都跑来听。很多金融系的学生,毕业之后,最想去的地方是哪里呢?投资银行。但是很多人搞不太清楚:“投资银行”,听上去这么高大上的地方,是不是跟我们生活没有什么关系?只是你们金融圈人士的一个专属名词啊?其实不是,投资银行就在我们普通人的身边。
很多的同学自己都会开户、炒买股票。你只要买卖股票,就得有一个账户,就得在一个券商开户,这些拉你去开户的券商,其实就是投资银行。中国的券商其实就是在国外我们所称的投资银行。不仅是中国,在日本、德国等地投资银行也都被称为证券公司。
一、券商其实就是投行
有一个问题就是,为什么在老百姓心中券商好像没有给大家一种高大上的感觉,就是拉着你去开个户,然后赚你一点手续费。但是投行的业务好像就金光闪闪。其实这个跟我们国家的投行业或者券商业的业态是有很大关系的。比如说帮助普通老百姓开户,赚取手续费,这一块在投行业务里面是有专门名词的,它叫“零售经纪”。零售经纪其实在全球的投行业里面,占比不是很大,大概连10%都不到。
但是,中国的投行,或者说中国的券商们确确实实主要是依靠零售经纪。在整个中国券商的收入里面有50%,都是来自于零售经纪业务,前几年这个数字更高,大概要达到70%—80%。这就产生了一个什么问题呢?就是所有的券商,都特别依赖于零售经纪,所以你就会看到,经常会有券商打电话给你,要你去开户,然后还给你免掉一点这个费用,那个费用。所以,这就是和我们国家券商业同质化竞争激烈的业态是紧密相连的。
而实际上呢,投行业务包括很多块,除了零售经纪以外,还有公司发行股票、债券,需要有人帮助卖出去,这叫证券承销;企业要搞兼并收购,需要人牵线搭桥,进行评估,提供融资建议安排,这叫兼并收购,这些都是很典型的投行业务。还有我们平时听到很多的,像什么资产证券化、杠杆并购、私募股权投资,还有量化投资,也是属于跟投行的业务有密切关系的。而实际上,在国际的投行业务里面,发行自营业务是做得最多的,大概能够占到70%以上的比重,而发行、承销、兼并、收购,大概能够占到20%—30%,零售经纪其实是非常小的一块。
更有意思的一点是,国外很多著名的投行都是非常有特色的,比如你一谈到发行承销很快会想到摩根斯坦利,这是鼎鼎有名的投行。你一说到兼并收购,就很容易想到高盛。你说到零售经纪的时候,那肯定是美林,它是整个全球投行的一个翘楚。
但是中国的投行业务就像我刚才说的,同质化竞争非常厉害,基本上依赖于零售经纪业务,所以就没有给人一种金光闪闪的感觉。但实际上这些年以来的中国券商,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比如说中金证券、中信证券,还有招商证券,这些大的投行其实已经发展得很好了,在做发行、承销、兼并、收购业务上面已经迈出了很大的步子。但是确实距离国际著名的投行还有很大的差距。
但是这并不是意味着中国的投行业就没有机会了,如果没有机会也不会有那么多优秀的学子,都想投身于这个行业。
其实,随着中国整个经济的发展,有那么多中国的企业要走出去,也有很多外国的企业想要进来。那么我们在后面的课程里会给你讲到,投行最重要的能力因素,除了它的专业能力以外,它的人脉关系是一个很重要的点。本土的投行,其实面临着很大的机会。
现在你了解了券商和投行其实是一回事,只不过因为我们中国的券商行业跟国外的投行有差距,所以才产生了这么一个错觉。
二、投行和银行的关系
还有很多人有疑问,券商我很容易理解,做的是证券投资的业务,那它为什么叫投资银行呢?它跟银行到底是什么关系呢?
实际上在上个世纪的30年代之前,世界上是没有投资银行这么一个专门的称呼,那时候都叫银行。比如大家很熟悉的美国的大银行家,老 J. P. 摩根,他当时旗下控制着摩根财团,摩根财团就是一个既吸收存款,发放贷款,又做证券承销业务的金融寡头。比如说我们在第一周的课程里讲过的伊利运河的债券,还有当时美国很多铁路的股票、债券都是它承销的。另一方面,它的分支机构也很多,在美国到处去吸收存款。当时还有很多的金融寡头,像洛克菲勒、第一花旗银行财团,都对美国的政经两界有很大的影响力。
在20世纪初的前20年,是这种证券业加上银行业混业经营的金融寡头的黄金时代。一方面是因为当时美国的经济高速增长,另一方面,那时候大家对金融监管都没有什么概念,所以混业经营加上毫无监管,美国的股市就节节上升。这些金融寡头一方面吸收储户的资金,一方面又拿这些钱去做证券承销,甚至参与到股票的交易中间。
然后就产生问题了。储户的钱和证券市场中间是没有防火墙的,这里面会产生很大的风险,为什么呢?因为储户存款要求一个固定回报:我的钱要投到很安全的地方。而股票是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风险投资。但是当时没有人注意到这些风险,所以很多储户的钱流入了股市,然后也助长了股市泡沫的滋生。紧接着美国的股市崩盘,就发生了大萧条,几年之内,股票的价格掉了90%,然后美国大概有1/3的银行破产了,很多储户当时在股市里面的钱就变得血本无归了。
就像我在第五周第二天的课程里面讲过的一样,大萧条结束以后,美国政府就开始痛定思痛,反思自己的政策走向,然后在1933年的时候,罗斯福政府就颁布了一个叫《格拉斯·斯蒂格尔》的法案,这个法案就奠定了后来半个世纪全球金融监管的制度。它其中最重要的一个目的就是,给金融市场加紧箍咒。其中最著名的一条就是说,商业银行业务和证券业务要严格分开,实施分业经营。当时所有的银行家都面临着一个二选一的选择。如果做商业银行业务,吸收存款,发放贷款,就不准做证券业;如果要搞证券承销,兼并收购这些证券投资业务,就不准再做存贷汇的商业银行业务。所以在这么一个很大的政治压力底下,大银团就开始做出自己的选择了。摩根财团就把自己的业务一分为二,我们现在所熟知的摩根斯坦利就开始专门做投行业务。另外一家叫 J. P. 摩根,就做商业银行业务。还有像花旗银行,它犹豫了很长时间以后,就决定选择自己更擅长的商业银行业务,放弃了自己下属的这些证券业务。
从那个时候起,商业银行和投资银行就开始正式分离。所以“投资银行”这个名词实际上是指从银行的体系分离出来的,专门做证券投资业务。
三、“已婚男士”与“快乐的单身汉”
在商业银行和投资银行分离以后,产生了一个特别有意思的现象。在前几周的课程里面,其实我们同学都已经知道了,商业银行体系,由于它有一个信贷扩张的机制,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特别地重要,是政府要严格监管的对象,而政府的首要任务是要保护普通老百姓的储蓄的安全。所以,在监管的层面,大家就对商业银行的要求特别高,比如像存款保险制度,要求银行资金要和证券市场隔绝,还有银行的自有资本率、银行的杠杆率,从此以后都受到特别严格的监管。
反观证券投资业务,它不一样。只要是炒过股票的人都知道一句话,叫入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证券市场的投资者是需要自己承担风险的,正因为此,投资银行受到的监管一直就比较松,这样就给投资银行家很多“开脑洞,搞创新”的机会。
我在北大上课的时候,给大家打过这么一个比方。商业银行,它像已婚男子,生活有规律,三餐有人管。它可以吸收存款,但是它也得受到婚姻的很多限制。那投行呢?就更像快乐的单身汉,约束少,容易创新,但也容易冒险闯祸。
投资银行的创新真的是很多,而且几乎每一桩、每一件都把全球的金融市场大大地往前推进了一步。比如说在第四周第二课里面,我们提到的货币基金,曾经推动了美国金融自由化的进程,它就是投行为了绕开利率管制,吸收存款来设计的;还有资产证券化,资产证券化被誉为这半个世纪以来最伟大的金融创新工具,它改变了全球的房地产和金融市场的格局,它也是从投行投资的转手证券开始的;还有对企业的投融资、公司治理,都产生了重要影响的杠杆并购,也是投行创造的;还有现在富得流油的、很多人都想进入的私募股权投资基金也是从投行的杠杆并购起源的;还有现在全世界风靡的风投、创投,全部都是投资银行家的创新。
在后面的几周课程里面,我会给你一一地讲解这些投资银行业务,之后你就会更加理解为什么我说投资银行是一个改变了金融市场生态的新物种,你也会更加理解为什么那么多学历高、背景好的学生都特别向往进入投行界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