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1)掌握“以问代答”这种极其实用的心理咨询技术,以确保在交流中变被动为主动;复习控制会谈内容与方向技术之“释义、中断、情感反射和引导”。(2)为什么说害怕是基本情绪,而恐惧是复合情绪?(3)“阿诺德的‘评定-兴奋’说”、“沙赫特-辛格的情绪理论”、“拉扎勒斯的认知-评价理论”。
今天的作业先把李老师的一篇文章全文搬过来。昨天我也想到两句话——恐惧源于无知;无知而无畏,初生牛犊不怕虎?这两句话让我昨晚一直很迷茫。现在也不明白呢。
因怕而跪,因畏而拜
—李克富
我对外出旅游兴趣不大,总觉得再美的景色也不会超过我的想象,这大概也是一种变态的自恋。
我喜欢逛寺院或道观。但是,面对着各种泥塑,我是从来不跪求赦罪免灾的的,更不会为了前程捐什么香火钱。因为我心里清楚,自己尽管也干过不少见不得人的事,甚至干过坏事,但按照朴素的良心衡量,都没有达到伤天害理的程度;如果受到惩罚的话,被老婆骂一顿,被领导批评几句,或者同行背后嘀咕嘀咕,就已经足以抵消我的罪过了,没必要要劳烦神灵。
前不久看到一组照片,却让我突然产生了一种想跪的冲动,极其强烈。
那是一群来自海城道源寺的尼众,“执持锡杖,手提香炉,身披霞光,行脚野外”她们的风餐露宿和途中的所作所为,让我产生了前所未有的视觉冲击和心灵震撼。再看过介绍,肃然起敬一一敬畏。
敬畏不是害怕,不是恐惧。在精神分析的视野下,敬畏是一种强烈的认同,
它根植于一个人的无意识层面,也就是心灵的最深处。
弗洛伊德认为,宗教反映出人类逃避恐惧的愿望,正是恐惧创造了宗教。
奥古斯丁则说,恐惧是一种宗教动因( fear as a religious motive),让人寻找上帝。
我更喜欢克尔凯郭尔的看法。他认为,人性中存在着一种特别的恐惧叫作“畏”( dread):“畏”是一种悖反性的力量,它控制人,让人无法且不愿脱身,因为人之所畏正是他之所求。
畏是罪的结果,但畏里又存在着对拯救的冀盼,这冀盼即是“信心”。
克尔凯郭尔说:“我之所谓信心,正如如黑格尔的恰当表述,是“人以其内在确信力对无限做出期待”。当一个人被“畏”充溢,他就诚实地看到了可能性,就会打开他所有的局限,使其升华到无限,直至因信仰预期而得胜。”
只有人才有畏,而动物只有怕(fear)。害怕是生物性的,而敬畏则属于人性,又与神圣关联,它在人身上促成探索超验的冒险。
我的体会是:敬畏让人臣服,口服心服。
当心被降服了,腿也就软了,也就跪了。但此跪非彼跪,此跪是拜,拜
源自畏。
因怕而跪,因畏而拜。
——李克富2015—09—16
害怕,一般是当下的,有具体明确的目标。从主体和客体的关系来说,害怕的时候,主体、客体之间存在着较明显的界限。也就是害怕的人和所害怕的那个对象,有着较明显的界限感。
比如,害怕狗,害怕一条毛毛虫,害怕摔倒,等等。
恐惧,包含了害怕的内涵,当恐惧发生的时刻,这个人的注意力更多的是指向了自己的身心感受(回忆一下您恐惧的时刻,是不是如此?)。比如,头皮发紧,后背发凉,毛骨悚然的感觉等。在那样一个时刻,被恐惧的对象,更多、更深刻的进入了恐惧者的身心之中,主客体之间的界限不再那么清晰了。
畏惧已经离开了当下,即使那个曾经令其害怕和恐惧的东西,不在眼前,这个人也会深深畏惧;
畏惧存在着某种泛化。
畏惧是一种发生了内化的东西,深入了人的潜意识。
从害怕,到恐惧,再到畏惧,是一个把恐惧的客体逐渐内化的过程。—百度
释义:说明,先重复他的话(意味着对他的尊重),再提出你所关注的问题。(你认为……你在告诉我的是……你感到……通过释义可以促进内容集中,有助于求助者不离题。也可以帮助到需要做决定的求助者。)
中断:释义无效,就用中断,如求助者一个劲的哭,无法用释义,你给她倒杯水、递个纸巾。
情感的反射作用:刺激他一下,原则上不用。
引导:最高技术,行云流水,水到渠成。
一般用释义和中断就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