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读了杨本芬奶奶的两本书。一本是最近刚刚出版的《我本芬芳》,另一本是《秋园》的遗补姊妹篇《浮木》。
《我本芬芳》写陈惠才从少女步入婚姻的几十年经历。这本书有杨本芬自己人生和婚姻的影子。若非亲身经历,很多苦楚和幽微的心理没有办法写得那么细致真实。萧红说,“女性的天空是低的,羽翼是稀薄的,而身边的累赘又是笨重的!”好在,八十几岁的杨本芬奶奶,可以用文学,这人生的第三只眼睛,从“枷”一样的婚姻里抽身出来,去观察,去讲述。这个时代的美好在于,每个平凡的人,可以讲述自己的故事,被看见。
生而为人,我本芬芳
优秀的中学生陈惠才,因为家庭成份,被老师安排下放,失去了上学的机会。家人离散,无依无靠的陈惠才,此时遇到吕医生,吕医生答应只要惠才想读书,会一直供她读书,但前提是让惠才和他结婚。惠才太想读书了,她答应跟吕结婚,虽然她觉得非常难为情、别扭。
这样的婚姻,仿佛是被命运逼到墙角,不得不作出的“最优”选择。事实上,直到八十多岁,吕也没有兑现求婚时的承诺。从此,惠才被家庭和孩子拖累一直到老。
婚后,吕的冷漠,让惠才备受折磨。繁重的家务与孩子的抚养,基本都落在惠才身上。吕是坏人吗?事实上,在同事的眼里,吕是个好人,他对人热情大方。像这样的“好人”,在家庭婚姻里伤起人来,去哪说理去?无比绝望时,惠才曾计划在孩子睡着时,自杀。
生而为人,我本芬芳。无奈命运捉弄,遍体鳞伤。杨本芬奶奶的叙述,既是“这一个”的个体叙述,也是“这一类”的群体发声。在这片土地上,多少婚姻是高稳定度,低幸福度的。我也用妈妈劝慰她自己的话,来劝慰杨本芬奶奶,“好在三个孩子都成人,孩子们好,比什么都好!”
我喜欢《我本芬芳》的结尾,有亦舒小说的感觉。
浮木一生
《浮木》收录了一些短篇,是《秋园》的遗补。其中《文秀》有曹七巧的即视感。明知,书中的很多事杨本芬奶奶亲历的。可还是,希望她是虚构出来的。悲伤的是,现实的悲剧与残忍,有时甚过小说。
我也是一个沉默的见证者,十几岁时,读《史记》,我曾动念头,将生养我的那方土地上的,生老病死,写下来,如果我不写,他们和他们浮木一生,会被时间冲走。这大概是杨本芬奶奶给读者表达的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