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搬了教室以后,每天上学都看到门口的他俩,哪怕蝴蝶亲吻脸颊,也一动不动。
——直到有一刻,娃走到他的身边,看着他、围着他、拉着他、抱着他,仿佛亲密的朋友,喃喃私语。
从9月6号开始,我们就内容设计与各工作坊展开了“校内对话”。为了体现课程部的服务功能,地点和人员由坊主自定、面议或者视频通话自选。
上门服务部分缓解了坊主的研究压力。增加了超和帝的美誉度(注:真相只有一个——臆想)。
#倾听#
我们的对话是从倾听开始的。推进如何?有什么问题?
工作坊1,岚,我们如何与国家学科核心素养的研究保持一致?
工作坊2,梁,基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范式到底是什么?
工作坊3,现,学业测验,我们究竟作出了哪些有益的尝试?
工作坊4,武,结果如何运用更科学有效?
工作坊5,丹,如何有关于艺术而不限于学科?
工作坊6,校长,道德与法治、综合实践活动、班队如何体现跨学科融合?
工作坊7,丽,怎样与现场推进结合?
工作坊8,毅,建立了怎样的模型?
3天下来,我看到,闲聊放松了彼此的心情,交换了真实的情况,为整个谈话做了很好的铺垫。
#核心询问#
我们给工作坊设计了一个任务单,希望它能发挥脚手架的作用,帮助内容思考。
我们通过核心询问直抵研究的重点。
1.本工作坊研究“落点”是什么?为什么选这个点?——定位问题。基于问题?基于实践?基于突破?
2.巴蜀要呈现的经验是什么?——核心内容,干货。
3.工作坊共同任务是什么,包括哪些流程?——设计的逻辑。
4.提供哪些资料?——物化成果。
……
让我们谈谈,在这种相对宽松的环境中,参与对话者保持着一种相对自由的心态,思想的闸门打开之后,彼此相互启发,相互碰撞,摆脱条条框框的限制,一些解决问题的想法就跳了出来。
让我们谈谈,用对话的形式来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受到大家欢迎的。当然,并不是一次对话就能带来完全的解决方法。
坚持写到第四天,闹铃响的时候,有点想打退堂鼓了。今天的对话会很重要,希望尽可能充分的准备,在专家的追问和指导中,能够帮助到工作坊的设计。
洗了一个冷水脸,数了数微信和简书里的点赞和打赏,想到梅说“写的好,我只看懂了前几排”。我欣然坐在了电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