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小时候的过年

      前天和一个朋友聊起,说到过年,大家都开始感叹,现在过年越来越没意思,反倒很怀念小时候在老家的过年,那种浓浓的年味,热气腾腾的感觉,让人在十里八村外都能感觉得到,甚至现在只要说起立马就能触摸到当时的感受。

      可现在过年跟平时没有什么两样,大家也就越来越没有年的感觉,过年对越来越多的人来说只成了一个日期,而并没有什么实质的意义,甚至会觉的无聊。

      想起小时候从腊月开始家家户户就根据各家的实际情况开始为过年做准备,杀猪宰羊,蒸馒头,炸油果子,做豆腐,各种茶点小吃渐渐开始备起,基本上都是由各家采购原料自己制作而成,看起来是在为过年做准备,实则也是一场才艺大比拼,吃穿用度都能体现出一家人的手艺和过日子的本领,那才真的叫过年,每家每户都热情洋溢,激情澎湃,再苦再累心里的都是甜的。腊八过后只要一走进村子,各家各户的烟囱里都或多或少的冒着烟,整个村庄都由此开始变的暖和起来,每天家门口路过的人也多了起来。今天这家赶集买了鸡,明天那家赶集买了鸭,大家相互碰上了还要寒暄几句,唠叨下各自过年要准备的东西。小孩子们更是兴奋,一年盼望的最大的节日就是过年了,大人们在厨房里忙里忙外,小孩们也是趁过年这几天放下家庭作业,聚集在一起玩的不亦乐乎,玩乐之余也不忘偷偷溜进厨房,品尝一口大人们已经制作好的美味,心里那种快乐和满足真的是难以形容。

      到了腊月特别腊八后,街上不再像往常一样,没有集市就没有人,而是每天都有很多的人去置办年货,琳琅满目的过年用品摆满了大街小巷,还有商店里那些漂亮的衣服,哪怕就是自己不买,光去看看都感觉是一种享受,因为平时是很少能集中见到这么多东西的。在如此众多的商品的簇拥下,选择自己喜欢吃的,玩的,穿的,不小心就买的超出了大人的预算。但因为是过年,即便如此,大人们心想反正过年嘛,就满足小孩子们,小孩们当然也是乐开了花,仿佛所有的愿望在过年的时候都得到了实现。

      在这样快乐的时光中,不觉就到了年三十。小时候在老家过年要从三十过到正月十五,年才算是过完了,事实上整个正月也算是在过年,不过正月十五过后年味就慢慢的没有那么浓了。还是想重点写下从三十到正月初七的这几天。

      一、大年三十贴对联、包饺子

      三十这天从一大早起来,主要忙的两件事情就是写春联和包饺子。家家户户都要贴春联,但写春联可不是人人都能干的活,所以那些能写春联的才子佳人们都是聚集在一起,准备好笔墨纸砚帮助那些家里没有人写春联的家庭完成他们家的春联。你一句我一句,你一笔我一画,一副对联就在相互讨论,热热闹闹中完成了。接下来就是贴对联,放鞭炮,吃记饺子,正式的过年就这样开始了。饺子里面还会包上一颗糖或者硬币,吃到糖的人预示着新的一年生活美满,甜甜蜜蜜,吃到硬币的,预示着新的一年会财源滚滚,都是好兆头。一家人在一起边吃边聊,边笑,团年饭就这一样在一片热闹祥和的氛围中吃完了。碗筷刚下桌,这零食小吃就又上桌了,一家人围在一起,开始由大人们给小孩和老人发红包,小孩们舔着嘴迫不及待的等着自己的那份红包。拿到红包的小孩子个个都喜气洋洋,不在乎多少,只是在乎自己拿的红包的那种感觉。

      以上的活动都结束后差不多也到三十晚上7,8点了,接下来的活动就是去拜祖宗,每个家族都有家谱,就是去家谱存放的那家拜祖宗。每家都会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备一碟菜或者一瓶酒,有些是二者兼有,带着酒和菜,有些有小孩的也会早早的带上熏陶一下。大家一起喝酒聊天,相当于也因为年三十给了大家一个一起相聚的机会。拜完祖宗各自回家守岁,那时候也叫坐夜,就是一家人一起聊天,偶尔也会有邻居过来一串们,一起聊到很晚,好像大年三十睡的越晚来年的运气越好,为了这个好运小孩们就拼命的守,当然能熬的住也只有小孩子们了。那时候大年三十晚上也不看电视,一方面是电视比较少,另一方面人们更愿意聚集在一起活动,主要也是聊天,所以那个时候感觉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比现在也要亲密的多。

        二、大年初一拜年

        就感觉三十晚上躺下去还没有多久,鸡就叫了,在大人们的喊声中,大年初一都必须一大早就起床,迷糊中爬出热乎乎的被窝,穿上衣服,按照大人们的安排,放鞭炮的放鞭炮,帮助大人打扫卫生的打扫卫生,这个时候各家的妈妈们都忙着做大年初一的早饭,按习俗是要吃臊子面,而且那时候只有手工做,还是随吃随着,面还要切的特别细,都是手艺的考验,大年初一的饭要吃好,首先要做好,所以妈妈们也都会起的很早。早饭做好了,也照顾一家老小早早的吃完,收拾好。然后大人小孩们穿新衣,新鞋,打扮好自己,等着拜年的人来。

      首先是那些同氏的和自己同辈的哥哥弟弟们来给父母拜年。当然他们拜年的时候家里也要有糖果准备,老家的拜年就是磕头,大大小小的人一跪就是一院子,那场面可真叫一个壮观。初一拜年都只是男孩子的事情,按习俗未出嫁的女孩子这一天不拜年。所以大年初一这天给拜年的发糖果的就只有女孩子了,看着他们跪下去的时候,抓紧盘子往上一扬,盘子里的糖果随即也飞了出去,大家还跪在地上,这头才磕一半,看见从天而降的糖果,就跪着开始拣,边拣边笑,小孩子之间还相互抢,当然不管是拣也罢抢也罢,最后这头还是会磕完整。有时候还没等盘子扔出去,有些小孩就会抢过来,大家也不是为那些糖果,只为抢着热闹,所以这个撒糖果也是个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的技术活。来拜年的一般都是给父母磕两个头,拿着抢的糖果又说着笑着的又一起去另一家,然后重复同样的故事。那时候总感觉大年初一是最热闹的,热闹主要缘于有拜年这件事。

      其次是前一年同姓氏同辈的哥哥们娶的新媳妇来给自己的父母拜年,只有在这个时候才能确切的知道前一年是哪个哥哥结婚了,他们的媳妇长的怎么样,大概是什么样的人等等的。看着那些打扮的花枝招展,羞羞答答的新娘子们,父母总是很怜惜的说不用拜了不用拜了,边说边拉她们,但她们还是在父母的劝阻中跪了下去。磕完头跟父母寒暄几句,父母给点糖果,她们又会转而到其他家去。然后到了下午来串门的婶婶们就会聚在一起讨论今天来的是谁家媳妇,哪些媳妇们长的乖、懂礼节等等的。她们的日常谈资因为今天有多了一个话题,好媳妇的美名也往往是在大年初一的这天传出的。

      三、大年初二迎新女婿

      大年初二走亲戚主要是头年结婚的女孩儿会带着自己的女婿回娘家,当然家里没有新女女婿的,会去给自己的姥姥、姥爷拜年。一般新女婿回丈母娘家先是给丈母娘家宗族离的最近的堂叔堂婶们挨家挨户拜年,也是趁这个机会让大家认识一下这个准新女婿。拜完年就会有一个专门主事的人,会安排好从初二到初六这几天,每天由哪家给新女婿管饭,一般都叫管汤。新女婿就会根据主事人的安排,一天两顿会轮流去自己拜过年的那些堂叔们家吃饭。当然管饭的时候也不只有新女婿,当天负责管饭的堂叔会叫其他客人陪新女婿,一般都是一桌。基本是和新女婿同辈或者爷爷辈的,然后吃饭的时候还要闹一闹,就是要“为难”一下新女婿,不管他们怎么折腾,这新女婿绝对不能生气,还要想尽办法和颜悦色的应对。在管饭的这几天也往往是能看出来新女婿的处事的能力和人品,所以这几天吃饭也非常的热闹,也很考验智慧和情商。大家都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给新女婿出各种难题,就看新女婿们能不能顺利过招。当然有些人可能堂叔不是那么多,那从初二到初四饭就管完了,堂叔多的就要到初六,如果堂叔们都轮流管过饭了,那预示着新女婿就要离开丈母娘家了,接下来就是送新女婿,送的这天的最后一顿饭是要在丈母娘家吃的,丈母娘家又会把给新女婿管过饭的那些堂叔婶们都请来,再一起吃个饭,叙叙,这新女婿就算送了。一般送新女婿都是初四或者初六。

        三、大年初三到初六走亲戚或招待亲戚

        初三到初六一般也还都是招待亲戚,或者远道而来的朋友和同学,总之这几天也是忙的不亦乐乎,每天家家户户吃的喝的摆的跟超市一样,亲戚多的人家更是人来人往,热闹非凡。招待亲戚朋友的饭菜都是自己过年前备的熟食,再临时弄几个素菜,这一桌十三花就摆满了,再来一两瓶酒,不喝酒还真没有气氛。酒一上来,各种大拳小拳一齐上,那一刻整个屋子里完全是声音的世界。吃完饭又开始一起聊天、喝茶、打牌,吃零食或者干其他自己喜欢干的,大部分都坐在火炉旁,身体被烤的暖洋洋的,那才真叫一个舒服。

        四、大年初七

        大年初七好像没有什么其他特别的,就是有个讲究,初七不出门,也就是要出远门要么你初六走,要么你初八走,但最好不要在初七这天,具体为什么有这个讲究我也不清楚,大家都这样做,那小时候反正我们也不出远门,就知道有这么个讲究是针对大人们的。然后这天的吃饭也是有讲究,要吃面,说是垃魂面。

        到了初七结束,年基本上就过的差不多了,有时间的人可以继续过到十五,甚至正月底。大部分人也只能过到初七结束,因为大人们都要去上班了,只留下些小孩和老人们,也就缺少了过年的氛围了,年味也就渐渐的淡下来了。

      每每想起小时候的过年,心里总是感觉暖暖的,可那种感觉也只有在回忆中去感受了……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