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父亲的感觉,在内心里,是随着年龄的变化慢慢改变的。儿时,对父亲是敬爱,是崇拜。常年不在家的他,似乎更能勾起我们对父爱的渴望,每次听说爸爸要回来了,我们便早早地就在家门的巷子口张望,等着远远看到他时能够第一个扑上去,什么礼物啊,惊喜啊,也比不上看到他时的那股兴奋。
也因为经常没有办法在身旁陪伴我们,在每次回家后,父亲总会抽时间骑着摩托车带着我们出去兜风,看看郊外,感受一下大自然。也会微笑着问我们,明天想做什么,然后让我们调好小闹钟,第二天一早又可以带着我们出去。
记得三年级自然课上留了一道需要手工做一盏灯的作业,也是在爸爸的带领下完成的,当时那个作业,完美得在班上引起了一场小小的轰动,小朋友们都来围观,然后老师把那道作业借走到每个班上去做展示。同学们投来羡慕的眼光,我骄傲地觉得,爸爸就是这个世界上最厉害的人。
那时的父亲,只要询问过我们意见的事情,都从不失信于我们。而那时的他,也总在用行动告诉我们,什么叫做诚信。在小小的我们心里,父亲的形象是无比高大的,无人能取代。
当我们稍微年长一些的时候,对父亲的爱,开始变得有些羞涩,他带着母亲常年在外奔波,在家待着的时间更少了。在偶有的电话里面,也只有几句简单的寒暄。除了衣食住行的问候,极少会有情感的交流。也许在他心里,我们已经足够大到自己可以去面对一些事情,不需要他们花费心思来管教,懂事又不惹事。于是,在他跟母亲的期望中,我们长成了比同龄人早熟的孩子,也就是别人眼中的“乖孩子”。从不向父母乞讨什么,懂得在条件并不优渥的家庭里,克制着自己对心爱物品的喜欢,似乎任何不合理的诉求,都是在加重整个家庭的经济负担。也就是在那时开始,对父母的过分理解,在让自己变得更加独立的同时,也无法深刻感受到来自他们实实在在的关爱。情感的匮乏,逐渐变成一种被迫接受的习惯。
然而,我以为他们奋力的拼搏,能让生活更加宽松一些。却不想,对做生意极端痴迷的父亲,在一次次投资与失败的交替中不断加重负债,也为我们日后的还债之路埋下了伏笔。而他,在多次遭受挫折过后,更是一门心思扑在事业上,越来越无暇顾及我们。
我认为,他的差劲在于,永远不承认自己的失败,抱着不懂得深刻反思以及不服输的态度,频频栽了跟头,最终把我们也一同赔了进去。而他依然觉得是自己运气不够好。
做生意的,虽说不能不择手段,但至少不能太软,太过于感情用事。他的天性,并不适合做一名商人,不懂得唯利是图不说,还一心想着帮别人,以至于太过好说话而遭人算计。
终于,窟窿越来越大,随着我们逐渐长大,对父亲的从商之道有了一些自己的想法。哥哥们经常因为反对父亲继续从商而不停争吵,而他一句“不用你们管”似乎只是支撑着自己那站不住脚的倔强,在最终的无能为力之后轰然倒塌。从此我们走上名正言顺的替父还债之路。
有时候,倔强,也是掩饰无能的一种表现。
从那时起,与父亲之间,就更加淡薄了。也许是内心自知无能,同时也开始渐渐变得自卑的他,更加地敏感起来,生怕已遭破坏的父亲形象在我们心中淡然无存,总不愿意放下心结敞开心扉,更不愿意触碰那个敏感的话题。面对我们主动的关怀,似乎也总是淡淡的回应,久而久之,就连我,也不想去打扰他,因为我发现,从来都是我对他的嘘寒问暖,何时起,他已变成一个对儿女毫不关切的人,从不,或者很少会主动关心我们。
而今,他漂洋过海,远赴国外打工,继续填补债务的空缺。也许在他心里,深深地埋怨着我们,觉得我们已经看不起他,唾弃他的无能,所以离他越来越远。
他并不知道,无能跟债务从来都不是我们远离他的原因。是父爱,是父亲对儿女的那种疼爱,是不管遇到大小事都会给你来电鼓励你,关注你的每一个变化,就算闲来无事也会想到与你随便聊聊的人。
我想,他应该是孤独的,多年以来没有把心回归家庭,让他少了一种责任感。是的,他要在外奔波赚钱,很忙,为了让我们有更好的生活,但他努力了那么多年,我们的生活非但没有变得更加轻松,反而使我们内心多了一份沉重。
我想问他,如果还能选择,你还会像当初那样义无反顾选择自己所谓的“事业”吗?